文物保护专题交流研讨发言提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自身分管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生成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而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选择文化发展道路;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形成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结合”,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秉承、创立和发扬的红色文化形成机制和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魂它的基础和机制就是“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二、要注重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巧妙植入新功能。当前,我县已拥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一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座,中国传统村落四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二十八栋及传统建筑三十七栋。其中,“吴氏大祠”、“谢氏宗祠”等二十八处历史建筑以及“谙源村贞节牌坊”、“耕读传家”等三十七处传统建筑,都是我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特别是要重点保护那些能够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要素。要及时进行加固修缮,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完好保存。以“吴氏大祠”、“谢氏宗祠”为例,我们通过对历史原构件的精心保留与修缮,加固了建筑结构,并合理增加了空间容量,从而为后续改造和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载体。在实施修缮的过程中,还要在推进历史建筑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三、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持续深化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确保历史建筑得以传承。施工单位在进行文物保护修缮时,应严格遵循文物保护修缮原则,精心分解修缮施工图纸,并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同时,要坚持“四保护”施工原则,即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做法,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和相山镇浯漳村EPC改造项目的建设。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历史建筑,应采取抢救性修缮措施,始终秉持最小程度干预建筑本体的原则,采用与原建筑同材料、同工艺的修缮方法,确保修缮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我们还要根据历史街区特色发展划分主题区域,深入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根据其特色和优势划分不同的主题区域。例如,可以设立传统文化体验区、历史博物馆区、艺术创意区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兴趣。在历史文化主题区域的建设中还要不断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提升整个街区的品质和形象。
四、要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应持续加大传统工匠的培训力度,确保历史建筑修缮技艺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修缮队伍的专业性和人员构成比例直接关系到修缮工作的质量,因此,选拔具有丰富修缮施工经验和深厚文物保护意识的传统工匠至关重要。同时,我们还应鼓励本地工匠的参与,让他们在本地施工工艺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与外来工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文物保护性修缮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原有的形制特征。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其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广泛应用,率先在数字化展示、存档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助力历史建筑精细化保护管理。例如:在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增加监控摄像头、热成像报警仪及烟雾报警器,这不仅能够实现对历史建筑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还能有效提高危害优秀历史建筑行为的发现处置效率,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