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发扬斗争精神 激发磅礴伟力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奋斗进程中充分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干事创业、敢打胜仗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强化认识,深刻把握斗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底蕴
列宁曾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有的一心为民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品质在新时代的激活与发展。在理论层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是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思想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源于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恩格斯曾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时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强调:“一切历史冲突都
300多种主义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并且已在俄国成功实践的经历,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新选择。毛泽东曾指出,走俄国的道路是“山穷水尽皆走不通的变计”,这种蕴含彻底斗争性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历史与国情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将以彻底的革命斗争来救国救民,就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使命。“不私,而天下自公”。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来挖掘党斗争精神的要素,更能看出共产党鲜明的斗争性。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来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理论溯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对如何开展斗争实践的阐释,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鲜明写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是中国共产党斗争实践的价值取向。斗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以更坚定的斗争信念与更有力的斗争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结了千年历史精华的文明结晶,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斗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斗争风骨等精神品质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从未曾缺席。远古时期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表现,其创作与广泛流传都彰显了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敢于应对挑战、追求美好未来的朴素愿望。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总结出了诸多变革智慧。古代先人在政权的更替中总结出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政治智慧,指出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要敢于除旧立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也表明了以变革来实现发展的重要性。五千年来,华夏儿女的斗争精神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都充分彰显了自强不息精神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与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曾涌现出无数为了内心理想或民族存亡而勇于斗争的英雄,他们以铮铮铁骨展示了炎黄子孙的斗争气节,成为中华民族斗争史上的光辉人物。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斗争精神,为民族复兴而斗争,为人民幸福而斗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新方向。
二、回首过去,斗争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以斗争精神为底色,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勇于克服困难挑战,不断夺取斗争的胜利。斗争精神不仅具有连续性和贯通性,在各个时期还有独特的内蕴。
(一)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实践中浇筑斗争骨气。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在各种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气节高尚的英雄。越是困难时期,越能检验一个人的骨气、品格。近代中国,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背景下,各种救亡力量纷纷做出救国尝试,但均由于自身的不彻底性、妥协性及软弱性等造成了斗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的忠义风骨和敢于斗争的雄浑胆魄将自身锻造成最具力量的队伍,最终赢得了革命的成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甘将热血沃中华”,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鲜明写照。
(二)在自力更生的建设实践中培养斗争志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政治基础,中国人民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信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艰巨。但是,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昂扬拼搏的精神状态同阻碍中国发展的一切势力作斗争。一是发扬斗争精神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例如,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气概同美帝国主义作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发扬斗争精神同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同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作斗争,以“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为标志,我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境况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三是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斗争智慧在斗争中求团结,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在解放思想的深化改革中增强斗争勇气。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想法从未消散,面对考验,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坚定走自己的路,有力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斗争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呈现出崭新面貌。
(四)在自我革命的复兴征程中夯实斗争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发扬,斗争本领得到了提升。一是发扬斗争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斗争决心开展反腐败斗争,指出“反腐败是输不起也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我们党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成为推进社会革命的底气,充满先进性、纯洁性、斗争性的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二是发扬斗争精神维护国家安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发挥斗争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恶势力斗争到底”。我们党始终把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三是发扬斗争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共产党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与贫穷落后作斗争,胜利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全面小康;与新冠疫情作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领人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