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学细悟重要论述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入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国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社会保障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工作作出的一系列开创性、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要论断,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作为做好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八是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通过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了个人和家庭的未来不确定性,从而促进了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注重公平正义,切实关注民生福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既要尽力而为、不遗余力,又要量力而行、不寅吃卯粮,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关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如何处理好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的重要论述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本质要求。完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必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可靠、充分的保障。通过多种措施和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之初,我们鼓励各地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要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各地区务必树立大局意识,严肃落实制度改革要求,不得违规出台地方‘小政策’。可以允许一定时期内存在区域间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异,但不能动摇统一制度的目标,不能自行其是、搞变通。”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保障,必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因此,社会保障不仅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性工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应相应提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要求我们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过度保障或不足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国家通过立法,动员社会资源,确保公民在面临生老病死、失业或其他意外情况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它包括但不限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它具备以下六个显著特征。一是可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和提高生产力,确保劳动力的稳定再生产。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的持续贡献。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为劳动者提供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减少了劳动者因可能遭遇的风险而产生的顾虑,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配置,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二是可以增强消费信心和稳定市场需求。当公民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时,他们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有更强的信心,就会更愿意进行消费。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收入,帮助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进而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三是能够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当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时,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应减少。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减少因贫困、疾病和不公平待遇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维护社会秩序,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营环境,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四是可以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增强政治认同。五是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六是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这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社会保障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改革来释放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政策调节来实现,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能否得到共享,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真正的发展成果共享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因此,社会保障不仅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的重要制度安排。
三、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
正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功能,使得它自身具有社会托底和减震的独特作用。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在现代社会中,毫无疑问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作为民生保障的安全网,社会保障能够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公民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保障了社会成员不会因为生活中的意外变故而掉入贫困的深渊。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强制性的缴费和再分配机制,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例如,高收入者通常需要缴纳更多的社会保障税费,而低收入者在需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援助,这种机制有效地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作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保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起到了缓冲和调节的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有助于缓解因失业率上升带来的社会压力,稳定消费需求;在经济过热时期,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作用有助于避免社会消费的不平衡增长,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