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精准划分类别科学分类管理持续提升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县持续深化和改进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注重从党员日常管理、组织生活、发挥作用等三个方面探索农村党员队伍差异化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党员积分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出一支党性强、素质高、评价好、作用优的农村党员队伍。
一、精准施策,党员分类由“粗”向“细”。一是精准化摸底。针对农村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大等情况,县在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中,组建10个信息核查组5次进村入户开展党员信息核查,通过翻阅档案、线上线下联系“验明”身份,核对党员数量,精准核实党员基本信息和生活、工作情况。经排查核实,县共有党员16662人,其中农村党员9483人。二是科学化分类。根据年龄、行业、流动、健康等情况,将农村党员划为五类,具有种养经验、专技特长、经营实体或创办企业的党员划归创业类,村“两委”干部,“三会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等村级党员干部划归管理类,年老体弱或身体残疾、重病及生活困难党员划归关爱类,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或长期在外未转出组织关系党员划归外出类,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无职务的党员划归志愿类。截至2024年6月底,县创业类党员1399名,管理类党员1598名,关爱类党员2193名,外出类党员2644名,志愿类党员1649名。三是差异化管理。结合“五类”党员不同特点,对创业类党员实行“引领式”管理、管理类党员“践诺式”管理、关
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寻求帮助。2024年,共为关爱类党员“送教上门”1000多人次,开展外出类党员线上“直播”学习超过5000人次。三是优化积分强考评。围绕“一张清单”评到底的工作思路,建立党员审定、评议、公示等积分管理机制,量身定制“组织生活积分”“日常管理积分”“先锋指数加分”“反向扣分”等项目评分标准,通过自行申报、季度评分、亮分公示、评等定星等方式,将每季度加分最多的党员评为“党员之星”,年底根据党员总分评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再从高到低确定“星级党员”。2021年,县共评定农村星级党员1730名,其中五星级228名、四星级440名、三星级1062名。
三、先锋引领,模范作用由“点”到“面”。一是实行正反双向激励。县在正反两个方面下功夫,强化党员积分管理的结果运用。在正向方面,每季度对获得“党员之星”的党员进行走访慰问,邀请参加“看x新变化”活动;对年度总分90分以上的党员优先安排帮扶项目,优先选派参加外出学习培训,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2024年以来,县已将478名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优先安排帮扶项目121个,优先选派学习培训1124人次。在反向方面,对评为“基本合格”党员,落实专人联系帮扶,指出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对评为“不合格”党员,由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进行谈话提醒或批评教育,跟踪督促做好整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县共有4个乡镇6名党员因评定为“不合格”等次被给予批评教育。二是落实结对帮带互助。推行“星级党员1+1帮带机制”,明确1名星级党员结对帮带1名普通党员,通过精准结对帮带,定期指导推动、常态化开展帮带,实现星级党员联系全覆盖、精准服务零距离,营造普通党员争星、星级党员晋星的良好氛围。如金鸡乡鱼步村星级党员谭政充分发挥自身养殖方面技术优势,向党员李金华解释说明养殖肉牛的好处和发展前景,鼓励他加入到养殖行业,并精心传授养殖技术,有效提高李金华的养殖水平,合力助推乡村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李金华养殖收入已达10万元。三是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创业类党员积极带动脱贫户务工就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发挥引领作用。如黄茆镇尚文村“创业”类党员蒙郑波以“公司+党员+脱贫户”模式,发展葛根、木瓜等农业种植,带动10名党员、80多户村民发展产业,创收入500万元。在项目建设第一线,管理类、外出类党员积极投身项目建设,组建“党员突击队”30支,从事宣传征山征地政策、调解群众矛盾纠纷、项目推进出谋划策工作。2024年上半年,共协商解决项目迁坟、高压线路迁改等问题50多个,助推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成立“志愿类”党员先锋岗、“关爱类”党员宣传岗,组建“党员金号角”志愿服务队、“党员突击队”责任区,构建四级联动网格管理防控体系。县共引导4000多名志愿类党员坚守防控一线,参与疫情排查、疫苗接种、防疫宣传,鼓励6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全县第一剂接种覆盖率达91.45%,筑牢疫情防控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