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亟待打好五大创新战役
前言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战略部署,打好五大创新战役。
目录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应发挥国家实验室在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牵引作用。我国已组建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取得一批突破型、引领型成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创新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将其打造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基地,更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强化使命引领,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建制化、大平台和综合性优势,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系列“卡脖子”科技难题。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效耦合,产生强大的“化学效应”,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科技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挺膺担当,充分利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破除阻碍创新的堵点和卡点,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但是,这一“举国体制”绝不是政府包揽一切,不是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替代,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而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的协同作用,瞄准事关国家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形成非对称性优势,铸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注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减轻科研人员的非科研负担。遵循科研规律,保护科研人员的好奇心,突出原创,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自由探索、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断放飞好奇心、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欲,加快形成一批“从0到1”重大原创性成果。提升基础研究的财力支持强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达33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但202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2212亿元,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重仅为6.6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我们应建立提高基础研究支出评估考核机制,为基础研究提供持续稳定的财力支撑。借鉴世界先发国家经验,还可拓宽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优化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重构科研组织模式,组织多方力量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向在科技创新一线人员适当倾斜,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确保创新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完善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机制,在“破四唯”的同时“立新标”,建立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制度,构建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同时,完善科技伦理体系,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推动科技向善,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先导,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纵览全球近现代发展史,每一个强国崛起和发展的背后,都体现出“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发展逻辑,可谓是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到2023年,我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年以上,人才红利潜力持续释放,助力我国成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但必须承认,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拔尖性创新人才偏少,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有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相比差距较大。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聚焦创新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对于战略科学家等顶级人才,充分发挥其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与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整合科技创新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其围绕国家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实践证明,青年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和“蓄水池”,20—45岁是一个人创新思维最活跃、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因此,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部署,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基地也应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开展长周期潜心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当主角、挑大梁,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构建有利于青年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的创新生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此外,还应系统化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满足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和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激励工程师队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和一流产业工人队伍锻造精品工程,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赢创新人才争夺战要实行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采取提供有竞争力的物质待遇,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举措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着力解决好高技术移民出入境、住房、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为优秀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用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