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
自2014年**村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以来,这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带动乡村发展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一、实践与成效
争资建设,以红色文物的保护带动硬件设施的改善。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村能从全市乃至全省一众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离不开这里独特的红色资源。1931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驻**村锦绶堂办公。与锦绶堂不到百米之隔的**山大屋,在同一时期,也发生了一件彪炳史册的重要事件:1931年7月5日,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及组织机构。针对两处红色革命旧址,文物部门在做好抢救性保护的同时,加强研究,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山大屋于2011年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后续的保护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住建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推出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的重大举措,**村符合条件,成功入选国家重点支持的传统村落。2015年至
**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人均收入达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成为湘赣边区域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文化浸润,以红色精神的感召谱写乡村振兴的华章。在**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镇村两级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红色精神的传承发展不断凝聚广大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力量。**村共有党员114名,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43个党建微网格。党组织带领村民积极支持、参与“红色村”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营,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果园经营,提供旅游接待服务。所得利润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支出、表彰优秀小公民、走访大学生、为老人购买意外保险等,深受村民拥护。村民在党组织的号召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浸润下,积极支持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特别是村民出让锦绶堂产权一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是当地涂氏等家族聚居地,属于私产,为了助推锦绶堂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好地保护、利用与开发,当时政府拟将锦绶堂住户搬迁,实行整体保护。当地住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出让产权,使锦绶堂产权归为国有。锦绶堂于2015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成为全省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当地村民也以返乡、留乡创业等形式支持家乡的发展,如创办民宿、开设农家乐、开发文创产品等,这些配套设施的完善也进一步助推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构筑了**村“吃喝玩游购娱”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地村民收入路子更广了,参与村集体建设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实现了良性循环,共同勾勒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二、经验与启示
一是拓宽思路,拓展政策支持的广度。红色资源不仅只有物质文化资源,如革命文保单位,也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要充分运用有形和无形的红色资源,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资金投入切实改善乡村的环境,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目标。
二是融合发展,加大资源转化的力度。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加强与教育培训、文创、旅游的联动开发,通过争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开发研学培训课程、售卖文创产品等形式,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和周边居民就业、农产品销售,吸引新兴产业投资,推进红色资源的有效转化和增值增效,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是以人为本,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受益方也是村民,村民是否支持、是否满意、是否受益是考量乡村振兴成效好坏的重要指标。要坚持以人为本,宣传、推介家乡的红色资源、红色故事,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村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同心谱写乡村振兴的红色乐章,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