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用好“三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近年来,县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持续在引育多元特色产业、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基层基础发展等领域着重发力,有效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加快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一、做好“特色硬招”,为产业建设提供发展力。打造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充分运用两省四县比邻的区位优势和本地特色资源,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培育20余家重点企业主体入驻投资,重点打造在温氏集团、贵福菌业、黔玉油茶等企业带动下发展的精品果蔬(黄桃)、油茶、食用菌、生猪养殖等第一产业品牌,以第二产业的制造加工和第三产业休闲观光等产业为辐射带动,形成了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年产值百亿元发展目标,走出了“多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点燃集体经济增长引擎。大力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打造12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建立18个“强村富民”公司、工坊,62个行政村因地制宜注册成立村级集体股份合作社(公司),向县域内重点项目、企业、行业等提供物业管理、园林绿化工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人力资源信息等服务,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搭建乡村物流网络平台。注
“黔灵名师”2人、省级名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3人。精细育才,把本土人才留下来。积极鼓励离校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自主创业,以“财政贴息+金融支持+担保”三位一体模式优先扶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对认定的优秀项目最高给予30万元补助。持续加强人才政策激励,每年建立县委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50万元,专项保障人才引进培养所需。落实县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机制,通过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慰问等形式慰问乡土人才20余人次,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惜才氛围。2023年,全县12名乡村振兴人才获市“乡土人才”认定,为2名优秀乡土人才发放县级“优才卡”。
三、落实“政策实招”,为强基固本提供引领力。致力群众发展能力提升。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和劳动者意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起重机装载操作工(叉车司机)、电工、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员、种植养殖、农艺工、菌类园艺工等多项实用性技能培训230余次,覆盖1.8万余人次,切实帮助从业人员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同时,精准选派农技专家116名,通过开展“走基层”科技下乡活动,多种方式向农民、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传经送宝”。截至目前,组织开展集中技术培训12场570人次,培养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113人,发放资料2300余份。致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七个提升行动”,有效对各类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将人财物、政策向农村倾斜,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组织农业农村、住建、交通、国土、林业、水务等有关部门,对美丽乡村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结合清廉村居建设,打造“生态+产业+乡风”结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延伸农特产品供销、文化旅游、邮政物流等产业服务链条,不断丰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致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合村(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配齐网格长71名,网格员658名,联户长2296名,实现全县所有村(居)全覆盖,常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78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42.1万余册(份),有效增强群众知法守法意识,夯实群众自治思想基础。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村镇创建、“最美庭院”评选、“箫笛”“赶坳”“开镰”“鼟锣”等民俗文化表演,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29个,累计评选“最美x人”94人、“最美庭院”2035户,建立村级“乡风文明积分兑换超市”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