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以平时考核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探索研究
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考核功夫要下在平时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是锻造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X区委组织部成立专题调研组,聚焦如何以平时考核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采取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网络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思考。
一、探索与实践
2019年11月,中组部出台《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为基层组织部门考核公务员日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20年3月,X被宝鸡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全市公务员考核工作试点县后,开始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平时考核。2021年4月,X公务员平时考核管理系统上线运用,并遴选13个单位先行先试。同年8月,X区被确定为中组部公务员平时考核联系点。11月,平时考核工作在全区推行。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高效管理为保障、信息化考核为载体、多维考评为支撑、真考真用为关键”的X公务员平时考核模式。
时跟踪、任务进度定期督办、考核结果一键查询。电子归档精画像。健全基本信息、工作纪实、考核评鉴、不足提醒、奖惩记录等13个功能板块,同步归入个人电子档案,为公务员成长“画像”。
(三)多维考核评价,书写严管厚爱成绩单。坚持把考评体系作为平时考核关键点,优化考核内容,考准考实干部实绩。明确指标精准考。突出政治考察和实绩考核,设置“共性、个性、特色、负面”4大类18项指标,综合量化评价。多维视角全面评。实施“年初定标、全年纪实、季度考评、年底评鉴”四步履职链条,实行“股组长、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三级审核考评,引入单位内部互评和服务群众点评,形成“个人有纪实小结、同事有互评晾晒、群众有点评监督、领导有审核评鉴、结果有反馈整改”的“五有”闭环考核体系。警示提醒常态管。坚持日常工作随机提醒与季度考核定期提醒相结合,对公务员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提醒,做到抓早抓小、预防在先。同时,对平时考核结果为“一般”及以下等次的,实施“导师帮带”“季度回访”机制,推动公务员监管常态长效。近两年共发出不足提醒1800余条,“导师帮带”38人次。
(四)差异奖惩激励,倡树实干实绩风向标。坚持把结果运用作为平时考核落脚点,以用促考,激励公务员扛责干事。教育培训搭梯子。优选平时考核优秀公务员参加干部示范培训班、雍城大讲堂等,精选部分公务员外出考察学习,通过突出重点培养,激发公务员干事创业。先后组织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大提升轮训7000人次,组织赴北、上、广等地赋能培训172人次。评优提拔立标杆。年度考核、推荐提拔、发展党员等首先从平时考核“好”等次较多的公务员中产生。近两年,根据平时考核等次评定优秀公务员476人,取消评优资格16人;先后提拔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公务员96人,职级晋升370人,发展党员46人。考奖挂钩增动能。出台《X区公务员平时考核结果与个人年度考核奖挂钩发放办法(试行)》,建立平时考核“奖金池”,兑现积分制、差异化奖金发放,最大差距达1300元,真正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二、问题与成因
X区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通过实地走访座谈,1036人网络问卷调查反馈,结合日常工作推进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平时考核在X区全面推行仅两年时间,部分单位领导和被考核者还未深刻认识理解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是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重年终考核,轻平时考核”理念还未完全转变,被动完成平时考核工作任务,日常推进主动性不强。二是认识站位不高。部分审核领导有“老好人”思想,求稳怕乱搞平衡,“好”等次“轮流坐庄”现象仍然存在。近两年来,管理系统收到申诉30条,其中8条反映审核领导评价不公。调查问卷显示有14.4%的被考核者认为审核领导考核评价不够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三是认同感有待提高。部分被考核者认为平时考核不但增加了日常工作量,而且增加了监督约束和竞争压力,主动参与动力不足。调查问卷显示有9.85%的被考核者认为单位领导重视度不高,16.58%的被考核者认为考核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指标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指标差异性不明显。全区参与平时考核工作的单位众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职能职责不同,甚至单位内组室之间、组室内个人之间工作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考核内容和目标差异性较大,目前的考核指标体系单位职能特色不明显,区分度还不大,不能完全做到精准考核。二是定量考核难度大。公务员承担工作多为综合行政事务,考核对象彼此对比性较差,很多工作“定性多、定量少”。问卷显示有52.22%的被考核者存在职能交叉,一人多责,临时性任务多,导致岗位职责规范难、考核指标量化细化难、评分定等操作难。三是指标采集难。部分单位刻意回避在考核管理系统中记录公务员个人违规、违纪、违法等负面信息,公务员成长信息记录不完整。管理系统统计显示近两年奖励记录为1100余条,但负面信息只有4个单位录入13条。
(三)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一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如共性指标中的出勤信息,只能对出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无法与实际出勤进行一对一精准匹配,数据无法自动生成分析对比图表也是短板之一。二是数据调取直观度不强。系统无法直接生成清单化的季度和年度考核登记表,奖惩记录在不同模块信息获取不连贯。三是数据共享机制薄弱。平时考核管理系统未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对接,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形成信息孤岛。受区级财政资金、技术力量等限制,系统深度优化改进难度较大。
(四)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一是结果运用不充分。部分由单位自行设置的评先评优项目未与平时考核结果紧密挂钩。部分单位公务员职级晋升侧重于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同志,同等条件下的成绩较好,也有职级晋升慢的现象。调查问卷显示有19.86%的被考核者认为本单位考核结果不充分,只挂钩个别项目。二是结果运用不灵活。个别区级部门非领导成员公务员数量过少,为确保日常工作运转,借用下属单位事业身份人员,为便于统一管理,借用人员一并纳入平时考核,以X区某两部门为例,机关公务员均不足10人,实际参与平时考核分别为42人、30人,事业身份人员占比远超公务员,但很多考核结果不适用借用人员,如在年度考核奖金差异化发放中出现因人员身份问题较难平衡落实的情况。三是物质奖励标准不明确。中组部及省市公务员考核办法规定“对平时考核表现优秀的公务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物质奖励”,但在兑现物质奖励方面没有明确标准,基层落实较难。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公务员平时考核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行政能力、增强公务员服务意识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公务员综合素能提升。二是有利于推动日常工作任务落实。三是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管理水平。四是有利于树立比学赶超良好导向。调研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升思想认同。功夫在平时,关键在领导。从调研情况看,凡是工作效果好的单位,都是单位领导高度重视的。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各级考核主体层级责任,凝聚平时考核合力。一是平时考核领导小组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时考核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二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做好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各单位落实好责任,注重提升平时考核工作公众知晓度和影响力,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三是各单位要把平时考核与各项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通过机关例会、公示栏等形式,解读考核政策,晾晒工作实绩,公示考核结果,公开运用方向,引导公务员自觉树立考核意识,提高考核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