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摘登(上)
凝聚强大组织力量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组织部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深度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注重整合组织资
动,亲自调研设计精准识别指标体系、“一户一册一卡”,7月4日在都安县主持召开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议前一天徒步一个多小时,深入全区最贫困的三只羊乡进行调研。
着眼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调集干部人才资源。一是统一组织大批干部重点出击。去年初全区25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用3个多月时间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2.4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二是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区共选派5000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还选派3万多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确保每个村有2名以上驻村干部。三是引导科技人才走上扶贫一线。选聘近30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按产业组团开展服务。组织中央来桂博士服务团、自治区优秀专家以“人才驿站”模式进行技术帮扶。四是广泛聚集各方面帮扶力量。全区共安排8000个单位定点帮扶5000个贫困村,共落实52.22万名党员干部对114.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120万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帮扶。
大幅度提升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战本领。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业务培训。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推进脱贫攻坚大会上套开培训会,用近一周时间,对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包括驻村干部进行政策解读、经验交流等培训。二是加强扶贫干部专项培训。组织第一书记跨地域现场学习观摩,交流实战经验,在“大拉练”中提升工作能力。三是提高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大培训,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打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一是选好村“两委”班子带头人。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已换届的村由优秀人才担任书记的占60%以上。二是充分激发村党组织活力。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三会一课”正常化、经常化,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大行动,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设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开通党员“红色信贷”。四是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自治区出台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村民合作社管理办法和章程示范文本,并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每个贫困村设立村民合作社,探索采取合作入股、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严格管理监督,用好作风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分别制定设区市、贫困县、非贫困县和定点帮扶单位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2015年以来,有724名干部因扶贫工作不力被处分或免职。二是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纪实、召回撤换等8项制度,做到严管与关爱相结合。2016年以来,全区共召回撤换49名第一书记。三是从严从实抓好督导。自治区建立督查暗访、“红黑榜”通报制度,自治区组建2个督导组,每周到县乡村进行督查暗访,发现的好经验好典型用红头简报通报,存在问题的用黑头简报通报,并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工作倒逼机制。
推动优秀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集聚
奋力推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中共四川省阿坝州委组织部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藏区,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区、地灾多发区和反分维稳前沿地于一体,是四川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区域之一。一度干部队伍不稳、人才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进程。我们深切感到,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必须采取超常之举,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证。
着力选优县级领导班子,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一是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全州13个县党政正职均原地留任。州委专门出台文件,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指标,考核权重从10%提高到30%。同时,州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县,经常与县委书记、县长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导;对脱贫成效突出的3个县县委书记在去年换届时提任进州党政班子,仍兼任原职等。二是精准选配领导干部。结合县级班子换届,将州县新增15%的党政班子职数,全部用于配备扶贫工作干部;从企事业单位跨行业选配11名干部,择优选拔26名80后年轻干部,安排到维稳重点县、生态农业县、旅游景区县党政班子,主要精力抓脱贫;在省委支持下,从内地提拔选派13名熟悉基层、发展产业有经验的干部到县任职,为每个县党政班子充实了一批“抓现代农业有思路、产业调整有办法、扶贫攻坚有点子”的干部。三是对接争取援建单位干部资源。全面梳理紧缺专业干部需求计划,分教育、卫生、规划、旅游、金融等系统建立清单。经向省委和援建单位争取,13名省级单位干部下挂县委专职扶贫副书记,35名援藏干部和15名在川金融机构干部到州县挂职,交通运输部、浙江省10名专业型干部到县里和州直部门挂职。
大力充实基层骨干队伍,打造脱贫攻坚一线先锋队。一是“统编用人”激发队伍活力。按照贫困程度深浅和脱贫任务轻重,由贫困程度较轻乡镇向较重乡镇调剂编制职数220个,确保任务量与干部数相匹配;严控机关、满足乡镇,近两年来定向招录乡镇工作人员736名;充实乡镇脱贫领导力量,219个乡镇均配备专职扶贫副乡镇长;把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作为提任县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全州13个县换届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75%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二是“一线工作法”推动力量下沉。43名州领导各带头联系1个贫困村、2户贫困户,全州各级向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7740余人,做到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全覆盖。实行正向激励和调整召回制度,135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35人被召回,17个州县选派单位负责人被约谈问责。三是“五条严规”保证一线力量。州委出台抽借调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凡是未整体脱贫乡镇、重点扶贫部门、未满基层最低服务年限、驻村帮扶干部和重点扶贫领域专业人才,一律不得抽借调。用一个月时间集中检查,让535名乡镇干部回到原单位,有效解决了乡镇无人干事的问题。
努力汇聚专业技术人才,壮大脱贫攻坚一线生力军。一是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高校活动周招才行动,实施“名校、名院、名企”三大合作机制,引进5名北大、清华研究生,给予10至20万元安家补助,落实每月800至1000元生活补贴;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引智平台,吸引10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和47名专家进州服务。二是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实施藏羌专业技术骨干提能行动、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培训工程,每年从各地各单位选派200名专业技术骨干、50名高层次人才、400名优秀干部人才,到省州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回来后安排到脱贫工作岗位。三是培养使用乡土人才。村村开办“农牧民夜校”,由第一书记兼任校长,组织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文化、学科技。通过建立党员创业基地、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举措,支持8700多名农村致富能人、283名贫困村大学生、500多名非遗传承人创办产业,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惠及1.7万农牧民。去年,我州完成126个贫困村退出、2.4万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0.5%降至7%,实现首战告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