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任何科学的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倡导推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素材、提供了思想基础,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福建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孕育地、重要形成地和重要实践地,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立足福建独特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注重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凝练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导向、精神气质。
赓续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花大力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注重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并由此衍生了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为今天的三坊七巷保护及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树立起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为福建保存了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激励了福建人民像爱惜生命一样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情怀和战略眼光。
铭记历史传承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蕴含丰富红色资源与厚重文化内涵的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9次到闽西,其中7次到古田、3次到才溪,看望慰问老红军和革命“五老”人员,瞻仰革命遗址、追寻革命足迹。对红色遗存的挖掘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投入了特殊的感情,关心支持闽东革命纪念馆建设,专门听取纪念馆建设、陈列等工作汇报,要求“充分利用闽东革命纪念馆这块阵地,广泛开展老区传统教育”,“要把红土地的革命精神归纳概括,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凝聚人心,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是用大无畏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去变革旧体制、旧社会”。革命精神是一种优势,要使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一脉相承,并在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创造性实践中丰富发展,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境界。
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要求“各艺术门类都要大力提高艺术生产力”,不仅注重数量,也要讲究质量,“争取多出力作、佳作、大作、杰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倾力支持下,包括文学、音乐、影视、歌舞、曲艺、书画等创作迎来繁荣时期,为福建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汲取时代丰富营养推出符合群众需求的作品,培育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重大要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七个着力”的强烈实践特征和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体现世界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不仅注重提炼和展示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标识,而且积极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文化文明角度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加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积极协调推动鼓浪屿、武夷山、土楼以及泉州史迹等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待文化发展问题,他强调不能局于一国、限于一域,要切实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坐标之中,赋予其满足人民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推动民族进步的生动内涵,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闽东畲族博物馆落成,畲族歌舞团顺利发展,畲族语言、歌谣、服饰等优秀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高度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播,重视发挥民间渠道作用,展示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魅力与力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朱子文化遗迹保护、朱子理学研究和传承等工作。在他的支持推动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落地在朱子理学发祥地的武夷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意义重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质,既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又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同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及产生的创新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转化,为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富文化滋养和文明土壤,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福建探索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有意识地大力推动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力量,完善企业承包制,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他提出“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辩证地分析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有哪些积极因素可以调动,有哪些消极因素应予转化”等观点,站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理解和全面把握,对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