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示范调研报告
农村宅基地和住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宅基地和住宅闲置浪费问题突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适度放活农村宅基地和农户房屋使用权,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权;其目的在于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近年来,*区积极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统一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工作,放活闲置宅基地和住宅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正是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益探索。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区位优势
*区在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市区,山、川、塬皆俱,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历
0.16%;闲置住宅2003宗,约占总宅基地宗数的1.5%。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636宗,盘活利用率占28.7%。
目前,*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农户外出务工、建新房未拆旧、祖遗户继承老房、农民进城定居、农户一户多宅、其它原因等六种类型,其中外出务工占62%,建新房未拆旧占19%,祖遗户继承老房占12%,农民进城定居占5%,其他占2%。目前,农村宅基地和用房盘活利用主要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采取自营或出租,约占97.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约占2.3%,可以看出,当前我区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主体主要是农户,盘活利用方式主要是出租,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主导盘活的数量较小,集体与成员利益捆绑分配机制不成熟,发展动力不足。
(三)盘活利用取得成果
近年来,*区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区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清产核资、摸清农底,建立台账,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辖区农户闲置宅基地和用房,在全区农村产权产易平台和区乡村振兴公司交易平台,统一包装对外发布招商合作信息,积极引入引进社会工商资本参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投资。目前,全区整合农村闲置宅基地和用房资源,因地制宜采取创意征集、装修改造、包装项目、联营合作等盘活方式,已打造出农家乐专业村8个,分别是*村、*村、*村、*村、*村、*村、*村、*村;精品民宿村5个,分别是*村、*村、*村、*村、*村;温泉康养村3个,分别是*村、*村、*村;艺术村庄5个,分别是*村、*村、*村、*村、*村;非遗文化村2个,分别是*村、*村;古村落保护利用村2个,分别是*村、*寨。
(四)主要做法
1.打造样板,试点示范引领。2020年,*区被列为*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区,*街道*村、*街道*村、*街道*村、*街道*村、*街道*村5个行政村,被列为全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村,通过试点示范,打造出了一大批盘活利用样板,不断摸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的新路径。
*村:依托中国唐村农业农村公园项目,与天朗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古村落及闲置房屋进行改造提升并打造堡寨艺术村落。通过发掘区域人文、历史、民宿、非遗等文化资源,打造堡寨人文区、城隍祈福文化区、化龙沟艺术度假区等主题板块,形成集休闲度假、艺术交流、非遗体验、农耕研学、田园度假等于一体的中华文化传承体验地。共流转盘活*寨闲置宅基地及房屋共计占地面积204亩,每亩年收益17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34.68万元,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升了村庄基础设施,保护了古村落文化,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
*村:积极抓住创建全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村的契机,不断探索、引进盘活利用新方式,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将村内20余间闲置的农户住宅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方式打包出租,打造出网红民宿“云裳花栖”,仅房屋租金一项,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近十万元收入。在“云裳花栖”民宿的示范带动下,*村村民对发展餐饮民宿或居家养老这项乡村新业态积极性较高,陆续建成九栖东篱、终南明舍、良栖山院、*一号、南山新居等一批特色民宿、康养水疗和休闲茶室,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同时,“云裳花栖”民宿又在引镇街办龙渠村、鸣犊街办酒铺村复制打造出“陌上花栖”、“酒铺驿站”等连锁民宿。
*村:对村内18余间闲置的农户住宅统一租用,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合作,建成了非遗乡集一条街。截至目前,*村已经吸引了鱼化“泥叫叫”、秦腔脸谱、木兰摇关中粗布纺织、广陵派古琴以及古狮子收藏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非遗项目的入驻、传统技艺的聚集,使得*村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先后举办数十次小型非遗交流会,接待20余次省、市及其他区县代表团观摩学习,“非遗乡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至旅游旺季,许多游客入村游赏,体验吃、住、游、购、玩“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文化韵味愈来愈浓,村民收入逐渐增加,*人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村:围绕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村集体闲置的10间经营性用房打包整合出租,打造成网红民宿“拾间房”,仅房屋租金一项,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每年10万元收入。在“拾间房”民宿的示范带动下,石砭峪村民对发展餐饮民宿或居家养老这项乡村新业态积极性较大,陆续建成南山别苑、梵菁山房、涵香居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康养水疗和休闲茶室,累计盘活利用宅基地28处。
*村:充分利用南有五台旅游景区和弥陀古寺,北有关中民俗博物院的旅游人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及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当前村集体通过盘活农户闲置宅基地和房屋18宗,扶持建成诺言云涧、诺言凤庭、伯居堂、山中何事、云水涧等特色民宿8家,农家乐4家,发展万林茶院、止一隈茶等陶艺、茶社新业态6家,旅游产业的逐渐兴起,使群众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村集体经济也进一步壮大。
2.建立模式,全面复制推广。*区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机制,积极总结盘活利用样板村的成熟模式,在全区各街道进行普及推广,为全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提供了*经验。
精品民宿发展模式。*街道凭借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旅游名胜等自然资源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村集体通过流转村民闲置宅基地或住宅的方式,将村内农房资源统一集中后,发布招商信息引进民宿发展团队,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由专业民宿公司统一日常运营,建立“农户分配保本收益+村集体年底浮动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三方共赢发展,不仅打造出了拾间房、大美林间、终南逸、九栖东篱、终南明舍、良栖山院、*一号、南山新居、云裳花栖系列、诺言云涧系列等数十座知名民宿,也给经营者和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效益。目前,全区通过盘活村民闲置宅基地或住宅发展成精品民宿有38家,年收入均在5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