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政治忠诚 强化政治担当
同志们: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政治忠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和政治规矩,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恪守的党性原则。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风险挑战严峻复杂,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政治忠诚教育,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一、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政治忠诚的内涵要义
政治忠诚强调政治导向,是自觉自愿的情感归属和政治行为的有机统一,是内在精神品质化为外在政治行为的现实表现,要求每个党员作为政治主体积极参与党和国家事务,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政治忠诚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理论指引,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作为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任务,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其突出表现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产党员要保持
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二、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想在政治上立得住、行得远,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就必须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换言之,新时代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政治忠诚教育始终强调的基本内容。
(一)忠于党
做到对党忠诚,就要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人生一世,信仰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对于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党员来说,尤是如此。《法苑珠林》曾言:“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也就是说,若一个人缺少信仰,往往就会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邓小平深刻指出,党过去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千难万险,是因为共产党人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仰。历史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只有坚守和践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和笃行共产主义信念,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20世纪末,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予了今天我们党的建设许多经验启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苏联共产党人信仰的动摇与缺失。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一些投机倒把分子混入了苏共党内,一些老党员又甘于躺在“功劳簿”上,更有甚者宣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如此焉能不亡党亡国?
(二)忠于国家
忠于国家源于党员干部对祖国的理性认同和炽热情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绵延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政治忠诚教育的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华儿女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牵引力,积淀产生了忠国爱国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理念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共识,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广大人民所讴歌效仿的忠国报国之士,为我们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忠国爱国的坚定继承者和倡导者、真实引领者和践行者,更要笃志躬行、脚踏实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同时,国家的阶级性、具体性和历史性也决定了“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在当代中国,忠于祖国与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共同熔铸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行为不是抽象的,需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可靠的政治保证;爱国情怀不是空洞的,需要一定的可行性载体。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忠于国家就是要时刻保持赤胆忠心,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通过做好本职工作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
(三)忠于人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源泉和指导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新时代政治忠诚必须以“忠于人民”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从人民中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党的一切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离开了人民,党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新时代政治忠诚教育要突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导向,将“人民”永远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目前,有些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面前耍官威、打官腔、摆官架,瞧不起人民群众,认为老百姓不过是自己升官的“垫脚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做共产党员。”民心稳,则江山固。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而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加强新时代政治忠诚教育,要时刻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三、常抓不懈,不断筑牢政治忠诚
政治忠诚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增强的,它“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做到政治忠诚必须情感上认同、信仰上笃定和行动上服从。“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强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忠诚教育要从信、笃、行三个方面同时同向发力,只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形成并铸牢政治忠诚的优良品格。
(一)情感上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9900多万名党员、5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领导着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果没有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没有情感上的认同,没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组织归属感、历史使命感,那么党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丢失长期执政的能力和资格,最终沦为各取所需的“私人俱乐部”。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少年时代就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人格魅力,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万里山河,东风浩荡,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唯有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方能凝聚磅礴伟力。
(二)信仰上笃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加强政治忠诚教育、走好新时代政治忠诚建设“长征路”,要做到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风浪考验,都要忠贞不渝,保持高度自觉,不能顺时忠诚、逆时变节,不能熬得住酷暑严寒、经不住“糖衣炮弹”。方志敏在英勇就义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大浪淘沙始见金。百年党史征程中,我们既痛失了许多优秀的革命骨干,也淘汰了类似向忠发、顾顺章这样的大奸之徒。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只要心中笃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牢记并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再是困难,艰难困苦只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