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齐鲁行学习感悟汇编(37篇)(20240524-0603)
目录
蘸墨“山东之行”写实高质量发展“四篇文章” 4
循迹“齐鲁之行” 练就“为民力量” 8
从“山东之行”中解锁“生态文明”密码 11
循迹“山东之行”领略“民生之重” 14
追寻“齐鲁之迹” 瞄准发展“关键词” 17
读懂“山东之行” 挺膺“为民之姿” 20
循迹“齐鲁之行” 体悟“一心”为民 22
挥毫运笔绘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画卷 25
从“山东之行”解锁蓄能远行的“奋斗伟力” 28
读懂齐鲁之行 探寻高质量发展“密码” 31
循迹“山东之行” 作答“何以为民” 34
追寻“齐鲁足迹”写意人民向往的“幸福生活” 36
传承“沂蒙精神” 砥砺“奋进征程” 39
大动“干”戈 让为民情怀“薪火相传” 42
紧跟“齐鲁足迹”撰写民生“幸福日记” 45
乡村振兴:入“农”三分领略别样“文旅风情” 48
立骨、取姿、留韵 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51
循迹“齐鲁大地”让“党纪”之花绚放 55
读懂“山东之行”作答“何以为民” 58
踏寻齐鲁“印迹”解锁实干作为三重匙 61
追寻“齐鲁足迹”书写“更”字新篇 63
探寻“向实图强”的“齐鲁路径” 66
读懂“齐鲁之行” 行稳“奋斗步履” 69
从“齐鲁足迹”解锁“实干奋斗”之“秘钥” 72
循迹齐鲁悟深意 风正扬帆正当时 75
从“日照之行”中感悟“国之大者” 79
挺膺实干之“姿” 迈好为民“心”步伐 82
用“三个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84
共悟齐鲁深行迹 为民不以山海远 86
循迹“齐鲁之行” 解锁“发展密码” 89
感悟“向海图强”学做新时代“推门人” 92
从“齐鲁之行”体悟“实干奋斗”之担当 95
读懂“齐鲁之行” 聚“三气”践“三为” 99
从“山东之行”中感悟“实干之要” 101
“用心用情用力”托举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104
追寻“日照”足迹 走好“赶考”之路 106
循迹“日照之行”让“干”字掷地有声 109
蘸墨“山东之行”写实高质量发展“四篇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山东日照、济南等地考察调研,看发展、察民情、提要求。这次考察,访山东而意在神州,观现在而着眼未来,意义重大深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更加饱满的干事劲头,挺膺时代担当,蘸墨“齐鲁足迹”写实高质量发展“四篇文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饱蘸“科技创新”之墨,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写实“先立后破”和“因地制宜”同频共振的“经济文章”。此次山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标高水平发展的“齐鲁样板”,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实践,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及时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敞开思想解决新问题、放开手脚追求新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痛点、堵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动传统产业扩能、提质、增效,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以科创畅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饱蘸“绿色发展”之墨,加快产业低碳转型步伐,写实“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生态文章”。此次山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阳光海岸绿道,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主动树立生态利民的理念,统筹好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筑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思想基础,在始终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基础上长远谋划,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中蕴藏的经济价值,“点绿成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最美发展底色。以“积小胜为大胜”的定力在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久久为功,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饱蘸“粮食安全”之墨,多措并举发展现代农业,写实“谷满粮仓”和“共富新路”精准匹配的“三农文章”。这次赴山东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食为民天,农业为根。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发展的真切关怀,真抓实干巧施“大国粮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守牢耕地红线、端牢中国饭碗。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结合实际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发挥好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合理吸收借鉴有益经验,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符合农民期盼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以高科技加码赋能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践行好强农兴农使命。
饱蘸“中华文脉”之墨,深挖红色革命精神富矿,写实“疏源浚流”和“革故鼎新”双向奔赴的“传承文章”。文化,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此次山东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要坚定深沉的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姿态、新风采、新面貌走入大众视野,盘活用好红色文化“富矿”,让红色遗迹“火”起来、红色资源“热”起来、红色故事“讲”起来,继往开来走好“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传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