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著作选读系列心得体会汇编(8篇)
目录
1.念好党内法规“三字诀” 2
2.最是实干动人心 5
3.以“心”为笔答好为民“主题卷” 7
4.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10
5.心怜草木青方得乾坤大 13
6.念好党内法规“三字诀” 15
7.背上“行囊”同人民共赴远征路 18
8.读《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悟“担当精神” 20
规宣传普及是衔接立规与执规的桥梁纽带,直接关系到党的组织文化、精神追求、理想目标能否被广泛熟知、理解和认同。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在带头讲党内法规上下足功夫,灵活运用“送学下乡”“送学上门”志愿活动等大力开展基层一线教学,不断增强宣传普及的深度,做到“纵向到底”。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据直观、快捷、高效等特性,在推广“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党内法规“指尖课堂”上下更大气力,促使“互联网+党内法规”有效融合,持续拓展宣传普及的广度,做到“横向到边”。考虑到党内法规的宣传是彰显其真理性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重采取庄重而热烈、平实而厚重的宣传方式,谨防“低级红”“高级黑”等问题出现,让党内法规的精神实质也能彻底地、不掺任何杂质地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在“实”字上见真章,做践行党内法规的“示范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党员干部应当明确,党内法规执行涉及新时代党的建设全方位、各领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率先垂范做到“身正”,才有各项工作的“不令而行”。要以规为纲,破除“桃花源中人”的迷之自信,永葆“天涯无净土”的政治警觉,抱持“公烛无私光”的态度审慎用好手中的权力,做到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心有戒惧、行有所止。要以规修行,敢于打破一些“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杜绝抱着“猎奇”心理把警示当成故事听,怀揣“看戏”心态把事故当成谈资讲。从工作、生活的具体问题和细节入手,坚决维护党内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争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正面因子,维护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最是实干动人心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更是为民办事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是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具体执行者、服务者和领跑者,要充分发扬焦裕禄精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为民服务中用心用力用情,让人民的生活更舒心、有信心、更暖心,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奋力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一言一行下真功,让群众更舒心。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为群众办实事是一项政治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若只是“光说不练”,只能是既害了自己、又耽误了工作、更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基层干部要树牢宗旨意识,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涉及通村公路、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就业增收、看病养老等民生大事要牢牢记在心里、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常常聚焦到纠纷矛盾突出、困难需求众多的地方,聚焦到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活琐事中去,坚决做到“说办就办、办就办好”,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只管埋头去干,让人民群众去说,用实打实的真心付出换来群众的舒心生活,努力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振兴答卷。
一针一线出实效,让群众有信心。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往往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面对拆旧拆违、厕所革命、文明创建等应接不暇的工作任务,个别基层干部常常“身兼数职”,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部分工作华而不实、泛而不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能满足于“差不多”,更不能算“糊涂账”。要立足岗位实际真抓实干、精干巧干,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分清主次,逐个击破,争做工作上的“多面手”。要下足“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努力把手中的工作任务做实、做细、做透,让工作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经得起质疑推敲,又经得起检查督导,更经得起来自党和人民的实践检验,让广大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一枝一叶用深情,让群众更暖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层工作通过线上群聊进行上传下达已成为普遍。但信息传达到位了绝不代表工作就落实到位了。抓落实如果只是抓在“纸面上”和手机“界面上”,而不深入一线访民情、挨家挨户察民意,只会让群众工作落了空、走了样、变了味,更让群众寒了心。要想走到群众心里去,就要走到群众家中去、干到群众心坎上。把群众当亲人,多坐坐群众家的“热炕头”,多听听群众讲的“心里话”,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分忧,感受群众的心声,认真倾听民意。要把群众冷暖安危作为“第一信号”、急难愁盼作为“第一选择”、高兴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以“心”为笔答好为民“主题卷”
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我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从xx小小“红船”到乘风破浪巍峨“巨舰”,从新中国建立时“一穷二白”到乡村振兴中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我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心”为笔,用初心、爱心、决心照映民心,答好为民“主题卷”。
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初心“起笔”,深入群众,绘好“民情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因此,站稳人民立场,主动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期盼,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根植的价值理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只有勤让脚上沾泥土,深入群众查实民情,将人民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方能在“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明心见性,方能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为民解忧。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初心“起笔”,深入群众绘好“民情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时刻把群众事记在心坎,落在实处,方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奋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爱心“运笔”,心系民生,记好“民事卷”。“关爱民生,以民为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苍生。”只要是群众的事,就无小事,下基层、记民事当怀一颗爱心,杜绝“形式主义”,杜绝“走场作秀”,真真切切地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记在本上、放在心上,事无巨细地让每一项惠民政策的制定都反映民意、让每一项利民措施的执行都顺应民心,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作为党员干部,要根植人民,心系民生,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坚持“群众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以爱心“运笔”,记好“民事卷”,在工作和生活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和实际行动,不留余力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民生温度,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