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源于制度、技术、结构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体现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具体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四个机制提升我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革命性突破,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对我来讲,加强战略主动性和前瞻性,对一些未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领域进行提前布局,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在大竞争中占据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抉择,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同时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我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建设奠定生产力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新的产业形成或新的生产方法创新运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生产边界的拓展,包括推出新的
二是科技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伴随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改造人类生产工具。人工智能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智能机器,它能够替代人类从事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自主完成任务。
三是科技与劳动对象结合。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使用不断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用途。以复合新材料、纳米材料、光伏材料、半导体关键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已经成为推动我关键领域发展和产业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撑。新能源涉及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已逐渐发展为我经济的亮眼优势。特别是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将充分赋能生产活动的全流程环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实现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的科学与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物质生产力,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又体现为用革命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还体现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从而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驱动,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有利条件。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制造业的主体,具有较强的际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数智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颠覆性创新,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大大加强我传统产业的际竞争力,使传统产业释放出新发展动能。此外,传统产业改造也能够为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等新兴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从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重组不同产业的要素,促进融合型产品的创新和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完善中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制优势是我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就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有着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这一表述基础上,可以认为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具有必然性的一切经济利益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首先,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层面,要长期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宏观上要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协同共生的发展生态;中观上要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互补协作的产业链布局,形成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更为协调的竞合关系;微观上要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要素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其次,在围绕生产管理活动而形成的人们在生产中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层面,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最后,在物质利益分配方式层面,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参与分配,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将会促进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作者系中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研究员)
原磊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