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党的青年工作
重视青年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青年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代青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强组织建设,有效组织青年。建立和健全中央苏区团的领导机关,是开展苏区青年运动的必然要求。中央苏区创建之初,党中央、团中央在上海处于地下状态,为满足革命需要,1931年4月,少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正式成立。1933年1月,团中央由上海迁入瑞金,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并,改称少共中央局,为全共青团最高领导机关。根据“凡是有党的支部的地方必须建立团的支部”的要求,相继组建了地方各级团组织,形成了完整的组织架构,为团在苏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由于严峻的革命形势,无法直接公开开展团的工作,苏区共青团专门在各群众团体中设立了青年工作部门,负责本系统的青年工作。曾任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团支部书记的刘志坚回忆:“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半公开的外围组织——青年反帝大同盟,把全镇青年团结在团的周围……”这些群众组织极大地延伸了团的组织触角。据史料记载,仅江西苏区的15个县,1932年2至4月内就新发展共青团员10675人,共青团支部发展到772个。
注重系统教育,提升青年素质。中央苏区时期,共青团积极协助苏区教育部门发展教育事业,为党和苏维埃政府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首先,创办了“苏区团的最高报纸”《青年实话》,开展政策理论宣传。图文并茂、简短有力、通俗易懂的表达,聚焦苏区青少年希望了解和掌握的革命道理、工作经验、科技生活常识等内容,深受广大青年喜爱,迅速成为引导教育青年的有力阵地,发行量最多时高达2.8万余份,仅次于《红色中华》报。
其次,创办列宁团校,大力培养骨干力量。课程设置不仅有中共党史、共青团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革命理论知识,还有政治常识、地理常识、游击战术等实用内容。为提升教学质量,还经常邀请苏区领导同志讲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都曾到团校授课或作报告。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堪当重任的人才和骨干,比如胡耀邦、萧华等,成为苏区有名的“红小鬼”。
除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苏区共青团还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和教育青年。在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工厂以及连以上单位成立俱乐部和列宁室,专门作为青年的固定活动场所,组织学唱革命歌曲、表演革命剧目、举行体育竞赛等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他们吸引到党团组织周围。
围绕中心任务,发挥青年作用。苏区共青团的中心任务,就是积极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加红军,巩固和保卫苏区,将团的活动和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
在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中,广大青年的身影无处不在。政权管理上,“青年轻骑队”善作善为,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政权保卫上,少先队、儿童团密切配合,主动参加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工作,是“英勇善战的红军后备军”;后勤保障上,广泛开展“共产青年团礼拜六”活动,团员带头每星期抽出一天,组织服务队为红军家属挑水、砍柴、做饭、耕田等,保证红军家庭的生活和生产,使广大红军家属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做红军家属的光荣,纷纷表示要经常写给前方的亲人,鼓励他们安心杀敌,不要挂念家里。不仅如此,共青团组织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口号,开展节省运动、加紧生产,“使红军吃饱饭”,为红军缝制军衣军鞋、洗补衣服,帮助红军运输和收购粮食等,全力以赴保障红军作战和生活物资的供给,解除红军后顾之忧。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广大青年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楷模。少共际师就是其中的缩影,全师近万人,70%是党、团员,平均年龄十七八岁,师政治员萧华才17岁。长征途中,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他们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损失惨重,7000余人的部队骤减至2700余人,真正是“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
郭文慧马晓敏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