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专题党课:从理论与现实找力量、增定力,真正受警醒,守廉洁
同志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是反腐的重要抓手。警示教育在纪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一起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历程,深度剖析了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典型事例。很多领导干部都表示,亲身经历了一堂意义深刻、直观生动的廉政警示教育课,深受教育、深感警醒。我们就是要运用直观生动警示教育的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揽镜自照、防微杜渐,发挥点醒“梦中人”的作用,产生“当头棒喝”的震慑效果。结合刚才的现场教学,下面,我为大家上一堂廉政党课,也算是对警示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一、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找力量、增定力,切实做到锤炼政治品格、践行党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十年,我们党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初步构建起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
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让我们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指引百年大党开辟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新征程上,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都要贯彻严的要求,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使全党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使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
(三)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结合起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牢牢把握“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准确把握新征程反腐败斗争总的要求和战略部署,下大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二、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力量、增定力,汲取反腐倡廉思想营养,滋育厚植廉洁从政底蕴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大量廉洁文化的思想质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历程中,形成了“为政之要,曰公与清”“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进不失廉,退不失行”等诸多思想理念,不仅蕴含着清正廉洁、崇德尚廉的传统价值取向,而且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有着高度的契合。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要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廉洁文化底蕴。
(一)传承“正己修身”,培育君子人格。廉政为本,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之精华。廉者,政之本也。对为官从政者来说,廉政、清廉是本、是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建“八本堂”,其家训中有一条“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要求家族子弟做官以廉为本。《周礼》中记载,当时考核官吏有“六廉”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每条都是“廉”字当头,体现了“廉”是为政之本的精神。廉者,政之始也。即为官从政从一开始就要保持廉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最需要善始善终的就是清廉为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司马光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没有欲望,就不会受它驱使、不会受它管制。做到善始善终,一开始就要保持廉洁、勤俭,而且要持之以恒,永葆“廉”和“俭”。一是清廉养心。古代君子贤哲始终将清廉自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视作人格理想。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的则是对洁身自爱君子人格的赞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强调了君子应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腐败的出现,源于人性的贪婪和现实的种种诱惑,因此强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保持君子人格、清廉之心就格外重要。二是慎独自律。所谓“慎独”指人在无监督的状态下仍要坚守道德要求,谨慎不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官德修养需要我们做到一个‘慎’字,具体说来就是慎初、慎独、慎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慎独”,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对当代“君子”的一种新要求,即将君子人格的文化基因融入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之中,融入日常工作之中,浸润廉洁文化建设。
(二)领悟“天下之本在家”,涵养良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风建设,这是因为“治家”是“治国”的基础,涵养良好家风自然也成为廉洁文化的根基。齐家是廉之基,廉是齐家之始,家风连着党风。我们党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国古训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先贤的人生几部曲,其中齐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立有百年家规,明确要求凡是家里有人做官的,大家都不要去沾光,家中有困难的大家一起帮忙解决。而一旦做了贪官,就会受到整个家族的惩戒,“生不得入族门,死不得入宗祠”。一是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传家究竟传什么?正如林则徐所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二是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治国须从治家开始。三是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观察勤俭持家的家德如何,就知道这个家族运势的长短。治家不严,家庭也很难有出息。四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要注重精神财富的传承,形成良好的家德家风,家庭精神财富才能传得久远、成就后人。
(三)弘扬“敬德保民”,站稳人民立场。孔子曾提出“君子三畏”,其中之一就是“畏天命”,即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要做到“敬天为民”。这种对于上天与黎民的敬畏思想,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底色,从信仰层面对古代官员的清正廉明构成了重要约束。一是爱民保民。孔子曾说“亲亲而仁民”,即把仁爱之心作为基本政治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为了民殷国富统治者必须做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廉洁文化发展。因此,必须把“爱民”“保民”作为执政第一要务,整个社会方可长治久安,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所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价值契合。二是义利之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爱民、保民的基础上,对“义”和“利”也展开了深刻探讨,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在物质利益方面应当保持谦让和克制。如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即在碰到利益诱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利益是否符合“义”的规范。如果不合理,即使是普罗大众人人都在追求的财富也不能获求,即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对当下同样具有启发性,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可享受的利益都应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切不可在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之外图虚名、谋私利,这是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基本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