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发达国家为争夺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纷纷推动产业回岸、近岸和友岸布局,我国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等产业链供应链局部受阻或断裂风险增加,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构建畅通稳定的循环体系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前提。
进一步稳固重点资源的海外供应体系。当前,我国部分重点资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尽管从长远看,解决重点资源的供应问题应该靠技术进步,加快推动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消费替代,但短期内仍需要主动拓宽市场渠道,强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的供应体系,以确保重点资源的供应安全。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前瞻性部署未来产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继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坚持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根据各省区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产业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通过资源配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同时,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多级多维合作关系,拓展产业国际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聚焦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循环畅通的重要举措。
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针对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打好贷款贴息、财政后补助、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组合拳”,吸引社会资本涌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对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基础研究水平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鼓励链主企业牵头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难点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提高创新能力,搭建自主可控创新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应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强化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协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创新突破,超前布局前沿创新领域与未来产业,构建跨产业、全链条、多要素的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动数字赋能,创建安全高效的协作体系
数字技术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环节。应持续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迭代数字产品和服务能力,发展重点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形成全链条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提高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质效。
加快数字赋能推动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加快数据要素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融合发展,推动技术迭代,构建覆盖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重构生产要素的函数关系,创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新范式,重塑销售、采购、生产、质检、物流等环节,加快形成新模式与新业态,提升协作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鼓励数字技术驱动产业链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各要素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价值链协同升级。同时,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互动循环,提升协同治理水平,驱动产业链网络化发展。
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升应变能力,确保供应链企业能迅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进而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同时,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