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日报/2024 年/11 月/8 日/第 003 版地方新闻
打造优秀文艺作品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强化非遗保护传承
山西文旅事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阎轶洁
本报讯 “ 今年国庆假日期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可比口径下较上年同期增长 84.99%;游客旅游总花费 226.87 亿元,可比口径下较上年同期增长 101.85%。” 11 月 7 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 系列主题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工作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加力提速,旅游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 3.18 亿人次,同比增长 13.88%;旅游总花费 2761.52 亿元,同比增长 25.91%。为全省上下奋进新时代提供了丰沛精神力量,注入了强劲产业动能。
努力打造优秀文艺作品。推动话剧《于成龙》 、上党梆子《大汉母子》 、京剧戏歌《中华》等
20 余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创作项目。 全省 “ 梅花奖” 46 人次 50 朵, 中国戏曲小梅花 250朵,均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32 个,获资助 2.3 亿多元,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 4 届山西艺术节,与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同创办晋剧艺术节,唱响“ 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
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颁布实施《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 ,全省 256 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302 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深入开展“ 五个一批” 群众文化惠民工程,“ 免费送戏下乡进村” 民生实事每年演出 1 万余场,特色民歌广场舞《人说山西好风光》获全国第十九届“ 群星奖”。
努力强化非遗保护传承。编制实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 ,推进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恢复发展 26 个戏曲濒危剧种,我省累计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82 项,代表性传承人 149 人,位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 4 届山西非遗博览会、2 届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发布 10 个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10 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10 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及非遗旅游十大线路,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融入旅游场景。
努力提升 A 级景区建设。 推进平遥古城、 五台山、 云冈石窟等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梯次推动晋祠天龙山、关公故里、恒山、永和乾坤湾等创建 5A 级景区。加快 A 级景区提质增量,出台质量等级管理、服务标准化、智慧化等措施、标准,推动全省 A 级景区增至 390 家。
努力丰富旅游发展业态。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 发布国内首个文旅康养示范区评定地方性标准,打造 10 个县(市、区)文旅康养集聚区,加快 50 个文旅康养示范区和创建单位建设,太原市钟楼步行街等 8 家单位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忻州市忻府区古城文旅休闲生活街区等 5 家单位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太原市、运城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39 村 6 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云丘山康家坪等 5 家被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转型发展工业旅游,大同晋华宫井下探秘游景区等 5 家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努力打响宣传营销品牌。聚焦“ 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 文旅形象,综合运用“ 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线上宣传+线下推广”“ 静态展现+动态场景” 等手段,开展“ 春游、夏养、秋行、冬享” 四季营销。《黑神话:悟空》游戏上线以后,及时组织推出“ 跟着悟空游山西” 系列活动和产品,山西文旅“ 爆火”“ 出圈”,实现全省域文旅话题流量登顶和旅游“ 接待+收入” 双增长。
第 1 页 共 2 页
组织“ 东方甄选”“ 与辉同行” 山西行专场直播,打造现象级文旅营销,推动山西成为全国网友心目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努力打造旅游友好型环境。强化标准引领,社会共建,多方联动,塑造“ 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强化全领域覆盖、全过程指导、全方位贯通、全链条责任,编制实施《“ 旅游满意在山西”建设标准体系》,实施“ 安全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 三提升行动以及“ 春和”“ 夏安”“ 秋风”“ 冬净” 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等工作。推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运城市解州关帝庙景区等 4 家单位成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