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强化特色农业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市建设
近年来,我市围绕地区特色品牌产业,探索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更好丰富乡村经济金融形态,为我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一、强化政策支撑,保障重点领域改革导向不偏移
(一)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撬动信贷资源流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先后推出“再贷款再贴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贷款再贴现+农业特色产业”等直通模式,以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提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运用中服务乡村振兴比例。累计办理县域再贷款再贴现2亿元,结合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落地碳减排专项再贷款4.84亿元;给予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激励资金1273.71万元,通过普惠小微阶段性减息支持,降低县域3000余户企业利息成本526.02万元。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直达名录”,推动全市14家金融机构为238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4.78亿元,贷款户数和余额分别达2267户、13.51
业专项资金,重点对农业产业化、菜篮子产业等四大领域发展进行奖补,最高单户奖补100万元,每1000平方米补助5万元;对地方自主创新开发的地方特色保险,按不高于30%比例给予资金奖励;下达县区2023年市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3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不低于60%。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电商企业及助力农产品销售流通项目等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优化工作机制,保障金融活力最大限度释放
(一)巩固党建引领,推进信用村建设“全面有实效”。从选点探索到纵深推进再到全域拓面,“政府主导、机构参与、村居配合”的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有效助力乡村治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市在363个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的行政村都配有一名“金融村官”,探索以银行信贷为“抓手”促进信用村建设,创新“党建+信用+产业+治理”工作机制,围绕金融工作室建设,在确保标准方案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一村一策制订建设方案。截至2023年末,全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用户存续授信12174户21.02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续授信1876户6.82亿元,村集体经济组织151户1.96亿元,用信信用主体9474户18.31亿元。
(二)优化服务模式,打通金融助农“最后一公里”。创新组织、联动机制,指导11家银行机构设立乡村振兴服务内设机构;协同市金融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我市监管分局等部门全市试点“1+3+N”助农模式,即农业保险+1个村级保险(金融)服务窗口、1名协保员、1套金融业务信息系统+一揽子金融产品,集聚保险、信贷、期货、基金等金融资源,变农村金融服务多头对接为单点对接,实现“一门受理、一站服务、一网通办”。目前已落地生猪、大豆、鸡蛋等覆盖多个品种的“保险+期货”,指导金融机构以金额总计24.5万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单赔付权为质押标的,向一户家庭农场发放了19.6万元贷款,保单赔付权质押率高达80%,这是运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系统登记的首个银保合作的信贷产品,也是全省首单保险赔付权质押贷款。
(三)拓宽合作渠道,搭建政银企合作“战略新桥梁”。以市政府名义与省农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印发《我市开展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支持鲈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鲈鱼产业授信19.6亿元,拟通过实施全市鲈鱼养殖强村工程、养殖富民工程、良种繁育工程和配套产业发展工程“四大工程”,推动实现鲈鱼产业链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市大口黑鲈养殖面积达3000亩,工厂设施化养殖达10000平方米,2家鲈鱼贷协议合作银行累计发放鲈鱼贷款2270万元,有效解决养殖企业资金需求。此外,我市还与省联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未来5年累计投放300亿元重点支持我市乡村振兴、普惠小微等信贷领域。
(四)强化对接机制,打造金融服务“三心云平台”。成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领导小组,线下组织金融机构开展进乡村走访活动,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银企对接会。线上依托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银企间问题反馈机制和我市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放心”“暖心”“贴心”的政策业务推介、产品匹配筛选、额度测算分析、问题反馈跟踪等服务,已惠及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800余户。同时,加大农村薄弱地区银行网点和电子支付设备等设施建设。按照有单独场地、有网络覆盖、有基本设施、有统一标识、有管理制度的“五有”标准为全市363个行政村建设“金融工作室”,提供业务咨询、贷款办理、小额存取款、代缴水电费等“一站式”服务,村级行政区金融服务覆盖率100%。
三、撬动各类资源,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持续
(一)盘活动产,促进质押品种类多样化和客户普惠化。大力拓展抵押物品种,盘活农业特色动产资源,缓解涉农企业抵押物不足难题。在经营权抵押融资方面,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至全市,累计发放100余笔,7000余万元。活体质押融资方面,支持农行我市分行、皖江农商行等2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活体质押贷款”,推动活体质押融资实现“零”的突破。其中,皖江农商行为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首笔45万元活体质押模式贷款,为60头种牛、70头肉牛、40头牛犊办理动产融资登记,打通活体资产质押难的堵点。收益权质押融资方面,基于农产品未来销售收益办理质押融资,相继落地了媒鸭收益权、白茶收益权、林业收益权质押业务,累计为2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715万元。
(二)盘活不动产,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在规范管理,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基础上,探索将金融支持与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结合,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项目贷、扶贫小额信贷、“易贷卡”等支持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民宿、农家乐20余家,盘活农村闲置住宅率超70%,户年经营收益10万元至50万元。通过银企对接、引入投资企业,带动帮扶村村集体年均收入增长10万元以上。
(三)融合三产,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我市人种姜、卖姜、制作姜,千年不辍,白姜产业链是本地重要的特色产业和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其中,郊区大院村因其独特地理位置,姜田土质肥沃,产姜远近闻名。我市山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扎根于大院村这一白姜原产地,主营白姜种植加工。在信用贷款支持下,企业因势利导建设“山礼乡村会客厅”,丰富第三产业,带动营业额达到150万元左右,并通过三产的发展更好推动促进第一、二产业扩张,形成良好互促局面。
四、坚持数字赋能,保障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乡村
(一)技术驱动,促成信用信息价值转化。建设“城市超脑金融子脑”,其中为基层搭建“乡村微脑”,让数字技术向农村延伸发展。核心应用场景依托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建设的“我市网上金融服务大厅”,通过“我市城市超脑”高质量数据支撑,为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风控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大数据金融监管协助。目前大厅已入驻银行、担保、保险类金融机构26家,累计发布金融产品96款,其中实现与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系统直连直通,推出了光大“随心贷”、建行“皖农产业贷”、农商行“金农E贷系列”等纯数字产品,累计支持农业产业项目超12亿元。政策性信用金融产品风险补偿基金、政府贴息实现全线上办理,最快一天可完成审批,进一步解决了农户经营贷款发展中批量获客难、调查难、贷款用途把控难问题。2023年,我市城市超脑金融子脑入选“全国数字城市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