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办公室第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的讲话(领导干部与年轻干部谈成长)
年轻干部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安康后发赶超的潜力。与年轻干部分享我个人的成长阅历、工作经验、人生感悟,这个想法考虑很久了。下面,我主要围绕“比较、换位、择重、慎言、综合、深思”这12个字来讲,这可以说是我至今37年工作阅历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是“比较”。现实中,我们每天无论做什么事都面临选择,而选择就需要比较,权衡各种方式的利弊,给出自己最明智的选项。比较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比如,你想给领导提工作建议,采取什么方式好呢,是写信,还是打电话,又或者是发微信短信,再或者是见面,选择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能体现一个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和经验。领导每天工作很忙,要见的人很多,你想面谈,领导也无法预知你的工作建议是不是很重要,很可能排不上队,见不上面。采取打电话的方式吧,不熟悉的电话或许领导不会接,加之有些事情电话也讲不清楚,比较来比较去,可能通过写信的方式更恰当些。比如,有的干部有成绩也有失误,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对干部表扬鼓励是一种方式,批评教育也是一种方式。要比较这两种方式,看哪种更容易达到发扬成绩、改正错误的实际效果。不同的人,不同的事,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选树典型也是这样,正面典型作为主旋律,肯定能起到教育干部、推动工作的目的,但抓一两个反面典型更能警醒“梦中人”。在2019年度市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我谈到了领导班子“一把手”的强势、弱势问题。有的人比较强势,有的人比较弱势,到底是强势好,还是弱势好,同样需要比较。太强势了,别人不敢给你提意见,你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容易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形成一言堂,工作中的败笔和遗憾就难以避免。太弱势了,工作畏首畏尾,考虑太多而行动不果敢,形成不了决议,会丧失一些工作机遇,在班子成员中也没有威信,说的话没有人听,什么事都做不成。经过比较,太强势不行,太弱势也不行。那怎么办呢?要顺势,就是顺从真理、顺从大势。以真理为标准,在批评意见中寻求正确的,让自己的意见更接近于真理。一个领导者,是选择强势还是选择弱势,又或者是选择顺势,“比较”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一个人在社会上往往扮演着多个角色、担负着多项责任,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儿女面前是父母,在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还有老同学、老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只能承担好其中的一两个角色,绝大多数人无法承担好所有角色,除非你是“神仙”。古人讲“忠孝不能两全”①,也是一种比较的意思。在与办公室年轻干部的谈心中,我曾说到,想当一名优秀的、以事业为重的干部,不太可能顾及到家庭;同样,在家庭与事业中选择家庭,也就不太可能做到人生以事业为核心。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你只能择之一二。凡事有利也有弊,人类的智慧就在于通过比较趋利避弊、得大失小,而“利”“弊”“大”“小”,只有比较才能分清楚看明白。要奋斗总会有牺牲,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知与行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事业收获与家庭付出等关系,把准方向、顺从大势、学会取舍,这就是比较的人生价值所在。
第二个问题是“换位”。“换位”就是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善于站在对方以及工作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中得到更多体会、更多信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理性、更包容,使工作决策、举措更切合实际、更具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同样的道理,自己愿意做的事,别人不一定愿意做,所以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典型的换位。比如,你喜欢加班,“5+2”“白加黑”,下属可能不喜欢。怎么办?换位思考的结果就是不强加别人、不搞行政命令,而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影响大家、启示大家,进而带动大家。换位不仅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沟通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比如,你过马路的时候,你可能讨厌开车的人,觉得司机横冲直撞没素质,让你没有安全感;而当你开车的时候,你可能讨厌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觉得行人们走路不长眼睛。比如,当你是普通干部的时候,可能觉得领导太强势、太专制,不近人情;而你当了领导干部后,可能又觉得下属没有责任心、没有执行力,不懂感恩。如果我们习惯了换位,就能从狭隘的世界中跳出来,“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③。比如,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换位思考就是确保政策符合实际的重大法宝。大家都知道,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制定政策时,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期盼、听取群众的“不同声音”。李克强总理2014年1月来安康视察时,高度肯定安康“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在头顶”的民本发展理念。可见,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个问题是“择重”。“择重”就是要选择重点、突显关键,把时间、心思、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收到举重若轻④、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种大学问、大智慧。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重点。很多伟大人物都是举重若轻的,比如毛主席,毕业于师范学校,没有在黄埔军校这样的科班专门学习军事,甚至没有在战场上打过枪,却打赢了很多大仗,打赢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战役,因为他知道哪儿是战争取胜的“支点”。中美正式建交前的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跟毛主席见面时,一上来就要谈外交问题,毛主席摆了摆手说:“这事咱不谈,让恩来跟你谈,咱们来谈哲学”,这就是典型的举重若轻。邓小平同志也是举重若轻者。《邓小平文选》中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一页就是一篇文章,甚至只有半页,话不多,但是抓住了重点,说到了要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看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等等。就这么几句话,选择了中国正确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举这两个例子,就是强调举重若轻首先是择重,选准了重点。择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特别重要,经济学上把这叫做机会成本,就是你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选择了干这件事情,就有可能选择放弃另一件事情,正确的选择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安排一年的工作、一个月的工作、一天的工作都要择重。交友也要择重,我常讲,慎交友、交好友,朋友精了也就少了,朋友少了也就精了。好些领导干部毁在朋友上,毁在“最信任的人”。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不可能太多,太多了,那是熟人,不是朋友。
第四个问题是“慎言”。“慎言”就是要修口修心、谨言慎行。古人讲祸从口出。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都教育我们,人有两只耳朵,要多听,有两只眼睛,要多看,有一张嘴,要少说。但一个人又不可能不说话,说话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一个人的思想、智慧都是通过说话来表现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几句经典的话,“现代人每天平均说4100句话,但其中只有10句是真话,管用。其他都是假话和废话。”大家聊天的时候,大多都是“废话”,有很多过渡话、背景话、感叹话,有语焉不详的,有重复啰嗦的,真正传递准确信息的就是那么几句话。我在河北邯郸县工作,与年轻干部交流时说过,激动时说话一定要小心。你发言的时候,手不停的在抖,还能发好言吗?肯定会说一些动感情有情绪的话、不理性的话。酒后更要慎言,酒后极易多语乱言,你喝多了,忘记了自己说什么,对方可能记的清清楚楚。我发现春节是亲人相聚的时候,但也是亲戚间最易打架的时候,很多积怨平时没有说出来,“酒壮怂人胆”后说出来了,成了导火索。如何做到慎言?就需要修心,言由心生。如何修心?方式有很多种,但我认为读书是修心的最好方式、最佳途径,多读书能够管住自己的嘴,或者让自己的表述更精当一些,这是我的体会。我个人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爱好。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爱书说》,“至而立之年无它爱好,唯嗜书如命。回想往事,人生和事业是顺利还是受挫,皆缘于读书多或少矣。书乃我师,书乃我友,生不可无书也”。熟悉我的领导和朋友说我是书虫子。我至今没有摸过麻将,不会打扑克,不知道今天到会的年轻干部多少人能做到。知识改变命运,尤其是普通人家子弟,要多读书、读好书。现在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读书方式盛行,对我影响也比较大,过去去哪里都要带几本书,现在不用了,带一个iPad就行。年轻时喜欢读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中年后读的更多的是历史典籍、人物传记。我读书甚多,但习惯一目十行,记住的少,忘记的多,效果不好。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⑤,不口出狂言,不靠大话和假话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慎言的延伸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