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局2024年工作计划汇编(4篇)
目录
1.市卫生健康局2024年度工作计划 2
2.县卫生健康局2024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 14
3.县卫生健康局2024年工作计划 16
4.县卫生健康局2024年工作计划 19
5-10%的服务基层定向岗位,常年向乡镇派驻临床、管理人才,助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二、聚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见实效
实施新一轮基层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将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纳入乡村振兴大盘子统筹推进,纳入对各镇、街考核,构建一体化发展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一是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行动。通过各级配套联动,重点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和服务功能提升。在镇级,建强一批高水平卫生院,扶持一批薄弱卫生院,到2026年底,实现卫生院服务能力大提升,即:建成2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024年拟建1个,为烟店镇卫生院),建强4家中医特色卫生院(2024年拟建1个,为老赵庄镇卫生院),孵化6家特色专科卫生院(2024年拟建1个,为青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村级,年底前建设提升100个村卫生室,到2026年底村卫生室普遍实现“七有三提升”(即:有康复理疗设备、有智慧随访设备、有观察床、有诊查床、有输液椅、有冷暖空调、有卫生厕所,实现服务能力、医疗保障、诊疗环境全面提升);同时加快建立村卫生室公益性运行机制,推进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年内全市一体化村卫生室普遍落实运行补助政策,村卫生室房屋产权公有率达到50%以上,中心村和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面实现房屋产权公有。全面推广“6S”管理,年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要全部对标见效。二是启动实施乡村医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行动。以实用技能和中西医适宜技术为重点,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三年实现全覆盖,培养一批具备医防管基本能力、“能中会西”的村医;不断完善公费医学生招收培养使用工作,吸引更多人才留在基层、扎根基层。三是开展千名医护下乡村活动。市、镇、村逐级建立帮扶工作机制,通过驻点帮扶、巡回诊疗等方式,组织不低于100名临床、护理及医疗管理团队人员开展帮扶工作;做好省派“业务院长”工作。四是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提升行动。成立市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质控中心,着力加强老年人健康体检、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等工作,整体提升县域一体化健康服务能力;年内全人群签约服务率再提升3个百分点,重点人群以家庭为单位签约服务率达到20%以上。五是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用好“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积极参与消费帮扶活动,坚决守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两个底线。
三、聚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内涵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
把内涵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医院“一把手”工程,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三个提高”。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学习推广三明经验,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激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效率和活力。全力推行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市人民医院要做大做强、市中医院要做特做细、市妇幼保健院要做精做优;在人才引育方面,全市要“一盘棋”思维,要“外引内培”,严禁在市域内挖墙角。二是强化临床专科建设。实施攀登计划,继续加强临床专科建设,积极申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影像科创建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呼吸内科、麻醉科、ICU、妇科、产科、消化内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三是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围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跟进指导,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确保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国考成绩晋位提升;强化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充分发挥总会计师作用,动态掌握全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及变化情况,做好监测结果分析和运用。四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调整完善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等七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全方位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切实提升专业诊疗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推进创新服务模式。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面总结群众感受度高、获得感强的措施,上升为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广“预住院”等创新服务措施,常态、长效改善群众看病就医全过程就医体验。六是强化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短缺药品会商联动机制,强化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应对处置,医疗机构每周上报药品短缺平台,全面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积极推进用药衔接,年内县域医共体内上下级用药重合率达到70%以上。
四、聚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系统重塑上求突破、见实效
锚定省级牵头成立“晋冀鲁豫四省五市疾病预防控制协作区”这个“大任务”,根据上级要求,全力提升省际交界处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合力。一是深化疾控改革攻坚。抢抓疾控机构改革历史机遇,稳妥有序推进机构职能重组,强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职能,加强疾控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疾控和卫生监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二是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强化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实验室监测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2.0版建设。三是深入推进医防融合。继续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病管理工作,做好“三高”患者精准连续管理。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完善网格化基层疾控网络,逐步建立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体系;四是打造健康细胞亮点工程。以健康单位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持续推动健康家庭、健康村(社区)、健康食堂等健康细胞建设,不断提高健康细胞比例,筑牢健康XX微观基础;加强部门融合,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五、聚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在守正创新上求突破、见实效
抢抓国家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机遇,持续巩固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成果,以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为目标,强弱项,补短板,用强有力政策落实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双发展”。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两项工程。深入推进“中医药+”模式,广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探索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新方法和新模式,促进市中医院提升急诊急救和重症救治等综合救治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市中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达到4级,积极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省级中医药特色突出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年底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二是强化中医药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落实上级建设名中医药专家基层工作站任务要求,大力开展师承教育;完成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强化西学中教育。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杏林工程”,落实培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骨干人才、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实用人才工作任务。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和产业高地。深挖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创新宣传手段,扩大传播途径,支持市中医院申报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落实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构建XX大健康产业发展电子地图,配合聊城实现全市大健康产业信息“一点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以赴招引企业、做强项目。积极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健康美妆、健康食品等细分领域产业,大力支持魏湾海棠园艾草种植项目,支持“中医药+”创新产品研发推广。配合政府启动XX桑黄纳入新资源食品工作,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