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加快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牢牢把握五个方面。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以科技创新引领
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特别是有的国家大搞单边制裁、脱钩断链,给全球产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挑战。要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加强斗争精神,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优化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当前要加快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产业体系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赋能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我国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70%,是实现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态底色。
二、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工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极大改变了生产方式、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并催生新产业新赛道,使产业体系发生系统性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主要特征是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赛道,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瞄准重点领域实施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我国已在部分关键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当前,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二)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深刻改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等影响持续发酵,非市场因素对经济全球化形成巨大冲击,全球产业链布局由成本和效率导向转向更加重视韧性和安全,呈现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制造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繁荣、保障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吸引实体制造环节回流。一些新兴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密集出台政策,大力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保持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难度加大。对此,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变强的战略关键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逐步构建起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能力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31.7%,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30%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5G、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大飞机、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总体看,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正处于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此,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发展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第一动力。要从技术、企业、平台、服务、园区等方面综合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增强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和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建设高质量制造业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