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分析甄别,只要干部是出于公心、清正廉洁的,就要鼓励包容、继续重用,帮助他们增胆气、添信心。(内蒙古日报《为改革者担当》)
【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陈汤传》,今延寿、汤所诛震,虽《易》之折首、 《诗》之雷霆不能及也。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释义】意思是,评论大功的人,不计较小的过失,推荐大德的人,不挑剔小的毛病。比喻有些事要从大处评价,不要在细小处挑毛病。
【赏析】“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是一门艺术,需要提高门槛,但万万不能求全责备。苏轼在《书墨》中写道:“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凡是有作为、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对人才问题总是高度重视,总能发现并重用大批贤士俊才。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后,要大臣封德彝负责推荐贤才。可是几个月过去,封德彝一个人也没有推荐出来。他不仅不举荐,还说自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当即驳斥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君子选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应该各取所长,因人而异。不这样难道还能向其他朝代借人才吗?你推荐不出人才,只能说明你不识人才,怎么能说没有人才,这不太贬低天下之人了吗?人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关键要有容人之量。齐桓公能够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曹操能够宽恕陈琳的“草檄痛骂”,唐太宗能够容忍魏征的“犯颜直谏”,既成就了一番大业,也留下了君明臣贤的佳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事创业总是有风险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树立容错理念,建立容错机制,为人才提供总结教训、重整旗鼓的机会,营造允许试错的氛围。
【用法】主要适用于干部队伍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容错纠错,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宽容干部失误,为干事者撑腰,为改革者担当,调动好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