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把我们党对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开放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开放不仅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开放的中国,才能成为现代化的中国。
古往今来,开放的国家往往能够积极融入世界,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汉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走向世界,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和科技;唐朝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各国使者、商人、学者,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与友好,传播了中华文化。这些历史的辉煌篇章,无不彰显古代中国开放的大胸怀大气象。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当中。近代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者无视世界发展大势,妄自尊大、闭关锁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导致中国发生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并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揭示和倡导对外开放,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这一科学论断强调了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新阶段上国家之间互惠互利、可持续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对整个人类社会共同体命运的关切和担当。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实践充分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开放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战略,更是一场内涵丰富的宏阔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开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极大增强了国内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充,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更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同时,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其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开放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提出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以及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构建起以中国为重要枢纽的世界性大市场和全球性大网络。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确定性,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有力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开放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面对诸多愈益严重的全球性挑战,中国顺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境界,推动国际社会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和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对话,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开放内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对外开放越扩大,改革的动力就会越足,改革的效果就会越好。
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拓展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开放还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共同发展。
开放激发了社会的多元思想交流和市场竞争,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教育和科研的开放合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开放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提升了其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设立、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的热播、中国游戏产品受到国外的追捧、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庆祝等,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开放的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欣赏,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共同为人类进步和世界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在开放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展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感和领导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释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进程中释放出独特的制度优势,不仅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世界的共同进步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源于开放的高效决策与执行体系。面对开放带来的复杂国际形势和诸多挑战,中国迅速作出科学决策,并高效付诸实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高效决策和执行的核心保障。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举措,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是以开放为决策前提,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同时,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应对开放条件下的各种风险挑战。各级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配合、协同推进,充分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决策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国家重大决策的有效实施。
面向开放的强大宏观调控能力。开放的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国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稳定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刺激内需,有效抵御外部冲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还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