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2024 年/11 月/4 日/第 A08 版中国· 国际
壮大“ 文艺莞军” 实力 打造“ 东莞创作” 品牌
东莞市文联多措并举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人民文学》研究交流中心进驻“ 中国作家第一村”;“ 放歌新时代 诵说新辉煌” 朗诵展演暨“ 十年· 听见东莞的声音” 东莞专场朗诵晚会在北京举行;广东首个“ 百千万工程” 典型村文联成立⋯⋯
东江南部支流河畔,东莞市文联办公大楼静静坐落着,一个个东莞文艺界的好消息源源不断
从这里传出。
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围绕文化强市建设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以“ 联” 字为纲,充分发挥好组织优势,统筹好“ 做人的工作” 这一核心任务与“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 这一中心环节,引领 32000 位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文艺爱好者,积极培育高水平“ 文艺莞军”,全力打造“ 东莞创作” 品牌,推进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助力城市品质内涵提升。
坚持“ 育人才” 目标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
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去年 9 月,东莞市第九次文代会明确提出了“ 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五方面工作目标。
围绕“ 育人才” 这一目标,东莞市文联陆续开展了“ 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 扶持计划、“ 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 系列讲座、“ 东莞文艺论见” 系列改稿会分享会等各类活动,探索建立市级文艺名家荣誉制度、加强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文艺人才提升计划及“ 东莞文艺新实力”人才锻造计划,多措并举,努力培育一支德艺双馨、敢拼能赢的“ 文艺莞军” 队伍。
入选 2024 年“ 东莞文艺新实力” 展览展演扶持项目的青年艺术家黄强表示,东莞市文联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力度很大,不仅提供资金扶持,更是提供了良好成长平台,给予他们巨大的鼓励。
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底,东莞全市文艺家协会会员增长至 32000 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 611人、省级会员 1884 人,市级会员 8363 人。国内权威机构为黄泽森、陈玺、莫华杰、丁燕、塞壬等十多位文艺家及其作品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崔臻和、陈启文、李志良等文艺家荣获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作家)称号。
与此同时,东莞市文联积极落实中国文联、广东省文联关于艺术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和工作部署,今年,东莞市文联将职称评审工作作为重点改革项目上报东莞市委宣传部,得到了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列入东莞市 2024 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重点改革项目七大项目之一。截至目前,东莞市文联已经先后完成艺术职称评审调研,建立数据库,在东莞市人社局的指导下,制定《东莞市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方案》 ,并开始征集评委组建东莞市艺术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7 月
31 日,东莞市艺术职称政策宣讲会召开,正式吹响了东莞艺术职称评审工作的号角,32000 余名
文艺工作者尤其是“ 文艺两新” 将获得稳定、平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认同。
据悉,东莞市文联接下来将持续深化改革,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广大文艺工作者拓展,
第 1 页 共 2 页
同时持续加强政治引领,发挥组织优势,壮大文艺队伍,勇攀艺术高峰。
夯实“ 全链条” 机制
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质量
7 月 18 日,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签约东莞文学创作“ 全链条” 培育项目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据悉,东莞市文联将借助花城出版社提供的专业服务,完善提升文学作品写作、出版、推广、衍生“ 全链条” 机制,壮大“ 文学莞军” 实力,擦亮“ 东莞创作” 品牌,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文艺创作“ 全链条” 机制,是去年 9 月由东莞市委宣传部会同东莞市文联、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制定的《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提出的相关工作举措,加强对东莞文艺精品创作全链条、各环节的统筹指导,力争用 3 年左右时间,推出一系列“ 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的文艺精品力作,打造一系列立足本土辐射湾区的文艺活动品牌。
文艺创作“ 全链条” 机制主要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 5 个方面入手,建设“ 东莞创作” 题材库,完善重大项目立项决策机制,建立重点创作项目审读机制,向高平台和跨平台推送优秀文艺创作成果以拓宽展示渠道,完善优秀成果激励政策,奖励优秀文艺作品和人才。
文艺创作“ 全链条” 机制有效地鼓舞和促进了东莞文艺作品的创作繁荣。近年来,东莞文艺创作捷报频传:包括东莞市作家莫华杰的《世界微尘里》在内的 5 项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东莞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可可西里》荣获 2023 年度“ 中国好书”,获赞誉“ 以极限写作致敬生命”;由东莞市文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品的广播剧《第一书记》入选“ 学习强国” 全国平台,上线一个多月播放量就已突破十万次;东莞文学艺术院的重点创作项目《国之重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之声” 播出⋯⋯
助力“ 百千万工程”
推动文艺工作入镇入村
8 月 8 日,《人民文学》 研究交流中心在位于东莞樟木头的 “ 中国作家第一村” 官仓社区揭牌。这个成立于 2010 年的作家聚居村落,随着越来越多文学资源、创作人才的加入,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文旅综合体,曾经的阳春白雪越来越走入寻常百姓家。
“ 中国作家第一村” 只是东莞文艺工作下沉入镇入村的集中缩影。一直以来,东莞文联抢抓文化强市建设和“ 百千万工程” 的重大机遇,探索文联组织下沉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基础最小单位文联组织,最大程度发掘乡村基层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以文艺赋能“ 百千万工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早在 2013 年,东莞市文联成立 50 周年之际,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镇街文联全覆盖;2016 年 12 月,全国首个古村落村级文联、广东省首个村级文联——企石镇江边村文联成立;今年 6 月,凤岗镇油甘埔村文联成立,这是广东省首个“ 百千万工程” 典型村文联;文艺人才聚集先后造就了“ 长安文学现象” 和“ 桥头文学模式” 等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学高地⋯⋯随着东莞市文联组织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的逐步完善,文艺事业已然在莞邑大地根深叶茂,涵养一方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