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律师行业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为切实加强律师工作和律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律师在全面依法治区和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将律师行业发展作为年度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赴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等听取律师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走访部分律所、人大代表听取律师行业发展的困难与瓶颈,并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委会委员、律师等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68家律师事务所,其中,合伙所52家,个人所16家;40人以上所1家,20-30人所5家,10-20人所12家,10人以下所50家。全区共有律师653人,其中专职律师540人,兼职律师24人,公职律师80人,公司律师9人,规模和数量位列郊区前列。2020年至2022年,全区律师代理各类业务合计33647件,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创收约7.08亿。区律师行业党委下辖23个党支部,其中,独立党支部16个,联合党支部7个;中共党员律师(专职)人数175人。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律师行业发展有序,整体情况安全稳定,全区广大律师始终能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忠诚履行职责使命,
60余家民营企业“问诊把脉”,助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高质量发展。二是践行法治政府建设保障者担当。全区公职律师和具有党政机关法律顾问身份的专职律师提供大量专业法律意见,从源头助推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三是发出推进法治建设律师好声音。全区10名律师担任市、区两级“两代表一委员”,2021年成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员律师队伍,撰写73篇反映社情民意文章,67篇被区政协采用上报。
(三)把法治为民作为根本宗旨,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优质高效。一是律师担任居村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129名律师担任居村法律顾问,覆盖全区所有居村(社区),促进村居组织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自治管理工作,立足于满足居村(社区)群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镇“山民学法”、*街道“法治‘疫’线,*伴你同行”、*“*说法”、*“板凳课堂”等系列普法活动深受村居民好评。二是律师成为法律援助事业“主力军”。79名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优秀律师组成法律援助律师志愿团依托“12348”热线、“12348*法网”以及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载体,给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法律帮助、代理刑事辩护等全过程法律援助。三是公益法律服务走向“品牌化”。起源于*的“小城杯”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被评为市级法治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已拓展到全国。“法律拥军直通车”“蜗牛宝贝成长营”“身体红绿灯”“走进大山里的爱”“幸福老人村”等聚焦军人军属、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公益项目,充分彰显了律师公益形象。四是律师参与矛盾化解彰显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律师调解工作,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建立律师参与诉调对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在各类人民调解组织中纳入律师特邀调解员,在信访窗口设立律师咨询点,有效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源头化解矛盾。
(四)把能力提升作为源泉动力,律师人才培养形成多元体系。一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建立“*律师大讲堂”工作机制,汇集法官、检察官、高校法学专家、相关职能部门及有专业特长的律师等资源,建立覆盖全区律所、律师的学习大平台。推荐优秀青年律师参加市律协主办的面向沪苏浙徽四地青年律师人才的上海市青年律师领军人才综合素质训练营、“领航计划”涉外律师培训营,拓宽视野。二是用专业知识“赋能”。在已有的建筑房地产、刑事、公司法、知识产权、行政法、劳动法、金融证券保险专业领域、婚姻家庭法8个专业研究小组基础上,正在筹建涉外专业研究小组,推动我区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三是在实战中“练兵”。组织青年律师担任“小城杯”公益之星创意诉讼大赛参赛队员导师,在优秀青年律师评选活动中将“解决一件矛盾纠纷”作为赛事实战内容,促进青年律师成长成才。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在区政府及职能部门积极推动下,我区律师行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对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的目标,我区律师行业的发展与*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
(一)律师行业的整体合力发挥还不够充分,以规模化和软实力为关键的品牌效应还未有效形成。一是律师事务所规模整体偏小。从律所规模看,规模小、质量弱问题突出,单打独斗、缺乏合力的短板普遍存在,缺乏规模化的律师事务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法律服务市场竞争力。二是部分律所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还不够明显。部分律所党支部“党建带所建、所建强党建”的发展理念还不够深入,成效不够显著,党支部建设的软实力有待加强和提高。三是律所品牌化打造还有所欠缺。律所“一所一品牌”建设虽取得了诸如“小城杯”“法律拥军直通车”等成果,但还未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不足以适应本区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
(二)律师的综合业务竞争力还不够全面,以业务能力和细分领域为核心的职业技能还未整体跟上。一是专业标签不够明显。大部分律师在执业初期,迫于生存压力,导致难以形成专业标签,成为所谓的“万精油”律师,既不利于律师自身的成才,也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二是业务领域偏窄。我区高端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不优、本土律所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区律师行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非诉业务增长依然很慢,新兴领域和新兴业态,如金融、知识产权、涉外、反垄断反倾销、互联网等领域的律师人才比较缺乏。三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对律师队伍的执业素质和业务知识的更新能力要求更高挑战更强。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律师行业带来冲击和变革。
(三)对律师行业的发展扶持还不够有力,以政策依托和执业环境为根基的保障体系还未发力夯实。一是律所单位属性比较“特殊”。律师事务所是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后依法成立的机构,不属于“企业”范畴,亦不属于“民办非企业”,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无法得到政府部门相关助企政策补贴。如,为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重振,市级、区级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但律所作为提供法律服务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无法享受房租减免等政策。二是行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有限。政府部门普遍将律师行业归类于普通服务机构,而未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予以重视扶持,导致律师行业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执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家、市级层面相继出台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相关文件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合法权益,但在落实过程中,立案难、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等影响律师正常执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执业权利保障需进一步强化。
三、工作建议
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对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平稳致远肩负着重大职责和使命。为进一步发挥律师行业优势,助力法治*建设,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