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合国家政策对xx社现实困境以及举措建议的田野调查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我国疆域辽阔,农村地区较多,乡村基层治理手段相对落后,农民思想较为传统保守,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帮助乡村经济寻找振兴之路,能够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村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有中国人,或是生长于村庄,或是父祖辈来自村庄,认识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村庄。以往的民族经济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对于村庄的关注,主要是在总体性的统计和对策方面,鲜有对某一村庄的专注系统调查,所以从小处做起,将村庄调查作为根基具有重要的意义。
xx自治区xx市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位于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xx平原和xx草原上,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碰撞融合的地带。xxxx市xx村xx社是位于xx湖畔上的一个小村落。自xx世纪xx年代建村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带动了当地农民生计模式和社会生活的转变,即种植业一直占主要地位不变,渔业逐渐消退直至消亡,畜牧业的规模有所扩大,养殖畜禽的功
集体的脚步,难免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关注并给予支持。xx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偏远地区落后农村的缩影。本文立足于xx村xx国家政策下的基本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历史变迁,分析xx现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旗政府、村委会治理农村提供新思路。
1.2国家政策下的经济变迁
1.2.1初建村社——集体化时期
xx建于19xx年,正值集体化时期。据受访者xx老人回忆,那个时期村内村民劳动记公分,靠公分挣钱,正劳力(青壮年)记的公分较多。国家制定指标,农民上交任务粮、公粮,同时还要缴纳相应的农业税。“咱村的村民忠厚老实,勤劳能干,在集体化时期,小队经常出色地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在全树林子乡都数一数二。”受访者xx作为村子里年老的长辈,骄傲地向笔者述说了这段往事。集体化时期,原先只有xx村大队有一个供销社,19xx年左右,数量逐渐增加,一个大队建了一个供销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除此以外,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xx周边的造纸厂、化肥厂等工厂的污水都排进了湖内,造成xx水源重度污染,西海岸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重,对当地种植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1.2.2农村改革发端时期
xx世纪xx年代,摊派使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村内人口开始流失,部分村民选择退地到外地打工。
这一时期,xx土地盐碱化尤为严重,为了减少盐碱化带来的损失,农民和政府之间甚至打过官司。“为了治理土地盐碱化,当地的党委干部曾组织调动民众开渠挖道,企图切断盐碱水,虽然成效不大,但这也是咱们官员和群众努力的结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xx禁割芦苇,禁捕鱼,但是管理和惩罚的力度远没有现在严格。
1.2.3改革迈向市场化时期
19xx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化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xx村内并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但临近的大队里乡镇企业发展较好,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或定居到城市,人口流失速度加快,村子面临着人口空心化的问题。
1.2.4农村改革继续推进时期
进入xx世纪,城乡融合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流动和集中,xx人口大面积流失,从建村之际的xxx人流失到现在只有xx人种田,常居人口则不足xx人。xx村民的流出去向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到本省城里打工,主要集中于xx市、鄂尔多斯市和xx市,少数人则到外省打工、读书、生活;第二,到专业化现代化牧区打工;第三,到外村包地种地。一方面,人口过多的流出引起了村社发展“空心化”、村社秩序失衡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动,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村民选择退地,多出来的土地分给留下的村民,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仍坚持种地的农民的收入,进而改善其生活水平。
xx生计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一时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xx傍居于xx,过去一直以捕鱼作为村里收入来源之一。受访者xx在小时候跟随父母“走西口”,从xx省来到xx前旗,后在xx定居,这一住就是xx年,她是xx这些年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见证者之一。“每天下午,家中妇女就开始为男人准备出海的干粮,下午出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上岸,这期间下完渔网就在船里睡觉,一条船一般有x个人,捕鱼很辛苦的。”虽然辛苦,但是人们知足。从xx世纪xx年代开始政府就对捕鱼生产活动进行了限制。
20xx年,由于与邻村的矛盾,xx禁渔。20xx年,国家明令禁止捕鱼。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当地人民彻底结束了捕鱼的历史,昔日小渔村已名存实亡。
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辅以渔业和畜牧业的xx,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转变为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业的生产模式。随着渔业在大众视野逐渐消退,更多的村民选择发展畜牧业,再加上村内人口流失严重,大量空地荒地被开发成羊圈牛圈。但是,即便村子内饲养牛羊的人增多,也没有空余的草场给村民放牧。在荒地里放羊,在湖里放牛是当地畜牧业较之于草原牧区的独特之处。
村民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一直喂养着马、骡、驴、鸡、兔子、猪等动物,种类很多,在过去饲养这些动物更多的是为了供人使唤,比如驴、马、骡子,帮忙驮运货物或到地里干活,但是现在,咱有了摩托车、四轮车和小轿车,就不需要牲畜拉货拉人啦,也就不养它们了。”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依靠畜力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
1.3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俗变迁
1.3.1“打帘子”“打帘子”(当地方言用语)即编织芦苇立帘,是一种芦苇编织品。xx年产芦苇近xx万t,在xx未实施禁捕的时候,村民也会割芦苇和蒲草,将其用绳“打”成“一片式”,即芦苇帘子,然后卷成“筒”状,自家用或者销往外地。但时过境迁,国家和政府为了治理xx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禁止人们随便割芦苇,转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如今村民已经不再将“打帘子”作为收入来源之一“,打帘子”技艺在年轻人中也逐渐失传。
1.3.2“敬神”
在老一辈中会有“敬神”这一习俗。逢年过节,捏x个小面团,炸一下,在家中东南西北x个角各扔一块,老人称其为“敬四方神仙”,以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但近年来社会急剧变迁,村内人口流失严重,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不了解、不愿意这样做,少有人还保持着“敬神”的习俗。
2.现实困境
2.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