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作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解X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情况,国家统计局X调查队围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产业振兴、精神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X市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和美乡村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规划为统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治理为手段,塑形铸魂并重,稳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市“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努力把乡村打造成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
区清洁取暖改造2.2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457座;《X市乡村清洁条例》颁布施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4%、85%、55%、89%。
(三)产业振兴初见成效,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市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新格局,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村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积极培育乡村休闲采摘、观光旅游、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星级民宿和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美丽经济”,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2023年,村集体经济提升显著,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X万元,同比增长82%,村集体实现分红X万元,村均分红X万元。为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财政筹资X万元对2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奖励,新认定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28家。着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实施菜草畜产业链重点项目60个,完成投资X亿元;建立蔬菜、奶牛产业等省级示范点11个,开工建设现代化蔬菜育苗基地等项目31个,完成投资9.45亿元;申报第四批“甘味”企业商标品牌7个,X胡萝卜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四)精神文明扎实推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和美乡村,既要物质生活富裕,更要精神生活富足。市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推进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动社会风气向好向上健康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扎实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规范“文明村镇”创建,聚焦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示范引领,促进形成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尚。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修订完善“一约五会”,把敬老孝老、移风易俗等作为重要内容,使村规民约“小规章”成为群众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的“硬杠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村民共建参与度高,乡村治理逐步提升。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市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全面推行“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在全市所有村和社区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各村(社区)党组织按照“1+7+X”的架构,成立了村(居民)协商议事会,设立了协商议事厅,按照“六步议事”程序广泛开展协商议事。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律进农村”“法律援助进乡村”“法律援助在身边”等活动,将党员、综治信息员、包村民警、网格员下沉到每个村巷院落,及时发现处置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
二、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资源配置不够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生产用电成本高、集中供水比例低、互联网普及低于城镇、流通设施相对滞后,村内污水管网不健全,部分乡村还存在村庄规划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文化传承、生产生活等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既没有很好体现群众意愿,也没有着眼乡村未来进行场景打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效。
(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带动就业能力有限。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融合不够,新型产业带动力不强,缺乏特色品牌产业基地建设,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种植和蔬菜生产,农业风险大,收入来源单—,农民增收的稳定性不高。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程度低,特色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少,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弱,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缺乏后劲。由于农村缺乏支柱产业,就业岗位少,待遇普遍较低,更多青壮年倾向于到城里打工,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无力承担乡村建设的重任,制约了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缺乏良好卫生习惯。受传统生活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对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缺乏认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民接受环保知识、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少,个别村组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农村污染问题仍然存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药瓶和农药袋,废弃农膜随意抛弃;农村居民缺乏良好卫生习惯,部分村庄还存在畜禽圈舍与人居房屋混杂的问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秸秆焚烧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
(四)群众文化程度不高,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大多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农民教育和培训仍然是个薄弱环节。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比例在逐年下降,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驾驭市场能力不强,在种植农作物选择上往往随大流,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本质,农村基层文化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缺少了参与的主体,农村文化人才的匮乏,致使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单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