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从“实”出发 走好为民服务之路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这句话源于2000多年前的《淮南子·氾论训》,原文是: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如今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作为党员干部,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以“探实情、知民意、办实事”的自我要求,为群众分忧、纾难、添暖。
聚焦“源于基层、动态发展”的实情,要走实地、探实情。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神经末梢”“最后一公里”等一系列妙喻,生动而精准地阐释了基层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走入一线、深入调研,摸清村情村况、学懂办事方法,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做到走遍田间路、了解村社情、知晓群众意,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切莫“走马观花”,实实在在地做好调研工作。要聚焦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难点盲点”转换为调研工作的“定点靶点”,做到困难心中有数、问题了然于胸,基层干部要带着实际问题探实情,将细心收集和整理的所见所闻,
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基层一线,千头万绪,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最好舞台,但要持续保持干劲却并非易事。“上面一根针,基层千条线。”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不到基层工作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落实得到不到位,群众最终都会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基层干部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事无巨细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争当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以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为导向,面对老百姓的难事要事,做到不敷衍、不糊弄、不回避,努力在破难题、谋实事中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真真切切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绩为群众分忧、纾难、添暖。只有将全部心思扑进基层的实际工作中,撸起袖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认真勤勉履职尽责,才能不断为基层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