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民就业工作情况典型材料
近年来,**市**县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探索创新1234工作法,通过“锁定‘一个目标’、打造‘两个平台’、实施‘三大行动’、健全‘四大保障’”,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7.9%。
一、聚焦民之所望,锁定“一个目标”不动摇。**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锁定解决群众就近就业这一目标不动摇。**县地处**山区,人多地少,每年约有*万群众外出务工,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就近就业意愿强烈。**潜心打造就业平台,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千方百计拓展当地就业空间,重点强化对收入不增反降户、收入低于1万元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监测和帮扶,全县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万人,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提高到*万元。
二、精心栽桐引凤,打造“两个平台”增就业。一是“集中资源”建成返乡创业园。筹措*亿多元建成占地面积*亩,可容纳*多家企业的自治区A类园区。打好政策、平台、感情、服务等“四张牌”,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吸纳*家企业入驻园区,提供*多个就业岗位。二是“多方联建”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统筹政府引建、乡贤领建、**共建等,整合涉农资金、衔接资金、协作资
就业一批、组织重点企业专线输送解决就业一批、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吸纳就近就业一批、统筹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一批、深化**劳务协作促进转移就业一批、扶持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吸纳就业一批等“六个一批”,着力解决群众就业急难愁盼问题,帮扶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
四、升级服务体系,健全“四大保障”稳就业。以深化改革为契机,迭代升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聚力除“痛点”、通“堵点”、解“难点”,创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品牌,如《**县统筹多方发力破解就业车间建设“三大难”》入选全国推广典型案例。一是强化劳动保障。在**市率先挂牌建立“法院+工会+N”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作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共赢劳动关系。截至目前,全县已认定劳动关系和谐单位6家。二是强化教育保障。创新性的将就业和子女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建到“家门”,新建成幼儿园、小学共5所,新增学位*个。对在返乡创业园、就业帮扶车间就业满3个月的农民工,其子女可就近入读县内公办学校,实现打开“家门”入“校门”。三是强化住房保障。把廉租房建到“对门”,在城区内建设3处共*栋廉租房公寓,可满足*人入住。对在返乡创业园、就业帮扶车间就业的企业职工可申请公租房,实现打开“家门”入“厂门”。四是强化医疗保障。将**县中医医院设为全县“乡村就业工厂”定点就医医院,出台“四免五优惠”政策(即车辆接送、挂号费、门诊诊疗费、门诊治疗费全部免费,检查费优惠50%、治疗费优惠30%、床位费优惠30%、手术费优惠20%、药费减免10%),为企业法人、脱贫劳动力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