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逻辑和科学内涵
——研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的重要要求,对其进行科学归纳和研究阐释,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学理逻辑、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更加系统地掌握其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使之成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理论之源
任何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所获得的新发现和新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也是在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交流互鉴与兼容并蓄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多原创性贡献。
1.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其中的人民立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重要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得到了全面继承,并以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得以呈现。
2.传承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理论成果。在百年艰辛探索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基本矛盾理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独创性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等许多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与这些重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新成果。
3.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之融会贯通,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等,都是纵贯古今、内在一致的。
4.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丰富经历和深邃思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可以追溯到习近平同志丰富的从政实践经历。习近平同志先后在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比如,七年的陕北知青生活,使习近平同志对农村真实生活状态和基本国情有了深切感悟;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探索出“半城郊型”发展模式;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八八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等。这些都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源泉,具有厚实的实践根基和深沉的人民情怀。
5.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同时,也强调“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自17世纪中叶以来,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各种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市场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机制、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其中市场机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现代产权制度等很多有益成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得以运用和发展。
二、实践之基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品格,在深刻洞悉时代变局和把握发展大势中解决现实问题、引领实践发展。
1.外部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但同时,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置于不断演变的世界大变局中,既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有效防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计的风险挑战,也要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很多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凸显,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3.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直到党的十九大之前,这一论断一直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和主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得到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地区、城乡等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等发展不充分问题更为突出。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基于其新特征新要求,着力寻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之道。
4.经济发展阶段深刻变化。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谋划。党的十三大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经济思想精准把握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推进我国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科学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