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诗文里的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深沉的情感,是诗人笔下讴歌的永恒主题。展卷中古代诗文典籍,那氤氲在其中的母爱,总让人久久感怀。
从胎儿在母腹中孕育,到婴儿呱呱坠地,在生养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尽的辛劳,孩子成长路上跌跌撞撞,更离不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自打一下偏疼,人说一句偏怨”,这是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写在《小儿语》中的话,道出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无限疼爱。如果膝下儿女众多,为母又会付出怎样的心血和辛劳?《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写满母亲养育孩子的辛苦,读来让人感念盈怀。
母亲,是儿女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古往今来,很多母亲都全力以赴教导孩子读书上进。“亮节失青春,叹离鹰苦鸣,别鹄凄呤,五夜怆神深渗澹;恩伦褒丹陛,忆弋雁失群,丸熊课读,卅年回首尚辛酸”,这是后人对欧阳修母亲郑氏勤苦教子的评价。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郑氏含辛茹苦抚养子女成人,她“画荻教子”的故事传颂古今。清代学者蒋士铨的母亲也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蒋士铨在《严母教子》
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飞上了庭院里的树枝,便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雌雄双燕在空中鸣叫,声嘶力竭也唤不回它们的孩子,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诗人借双燕的遭遇写出了儿女离家后父母的孤苦和牵念。
贤明的母亲是儿女人生路上的守护神,她常常以其良苦用心,耳提面命,教导儿子在为人处世上行正走端。《列女传·齐田稷母》中记载:战时,田稷任齐宰相,接受了下级官吏的贿赂,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知道受贿的事后十分生气,严厉地斥责儿子收不义之财、对主君不忠的行为。田稷听后无比惭愧,立刻退还了财物,并主动向齐宣王请罪。田稷改过后深受器重,成为一代重臣,千载留名。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短歌行》中写母亲的诗句。人生一世,几度春秋。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父母慢慢老去。无私给予、不求回报,这种恩情唯有母爱。元代词人张之翰的《题致乐堂》中写道:“花有清香竹有阴,春风长在北堂深。细看慈母忘忧处,便是贤郎致乐心。”能够使慈母忘记烦恼与忧虑的,也就是她的孩子,贤良的孩子就是使慈母快乐的源泉。
母爱,人间第一情。浸润母爱的古诗文熠熠生辉,让我们在诵读中永远感念母亲的恩情。
梅会林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