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路径
经过长期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技术进步、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化救灾保障体系创新、家粮食与安全储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
农业作为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等特点,以及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农业生态环境复杂、产业分工加快但制度化协作机制建设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发展保障能力差异大等问题。此外,农业发展还面临较为严重的洪涝、冰雹、干旱、冻害、干热风、病虫害等风险,成为维护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将切实提升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但需要清晰认识和深刻把握农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性载体是4种类型的农业基础资源,即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原草场以及内河、湖泊及近海等渔业资源。围绕有效开发、科学赋能、产能提升、绿色保护等构建环节,与时俱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立农”之本。
设施和农业区域间水资源调配型水利设施,二是重视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特别是升级田间“灌溉”与“排水”设施的保障功能,三是重视先进灌溉设施尤其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效率、高质量、精准化的灌溉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是强劲支撑。与农业科技发达家相比,现阶段我农业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创新与推广还存在诸多短板。具体表现为涉农生命科学及生物工程技术、涉农息科学及数字化工程技术差距较小;涉农材料科学及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技术、涉农发展科学研究及发展政策创新差距较大。因此,需要系统升级和强化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全球农业科技竞争格局及保障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我需要重视创新和推广10项关键技术:一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与设计;二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地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技术;三是依托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资源“三变”改革,创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的规划与设计技术;四是数字化农业装备创新及省力化技术推广;五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投入品创新及技术;六是生物科技支撑的高抗性品种技术创新及品种推广;七是保护性耕作、草原放牧可持续模式创新及技术推广;八是农产品及食品储运、加工技术集成及供应链技术创新;九是农业—食品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及工程技术推广;十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创新及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创新。
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是支撑农业防灾减灾的综合性基础性工程,必须重视支撑农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鉴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极其复杂性,需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赋能,建设精准化、智能化的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检测评估体系,建成高效率检测和高质量管控土壤质量、水源水质污染、农产品和食品污染治理体系。制定严格的农业碳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依托技术创新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支撑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切实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还需要科学测算家粮食安全储备规模、结构及储备体系的区域布局格局,完善和升级家粮食安全储备基础设施。健全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加大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支持力度,依托积极财税政策激励、引导涉粮企业投资粮食主产区和建立制度化的协作机制与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