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第五研讨组一行9人与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乡村振兴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并赴***等乡镇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一)产业基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全力推进经营格局从小农向现代规模递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同步现代化,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推行水肥一体化项目**万亩【分别占全区农田总量的**%和**%】,实现亩节水**%、节肥**%,亩节本增效**元以上,推动设施农业由耕地向非耕地转移、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发展设施农业**万亩,累计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座,新增储藏能力**万吨,
头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以九发食品、甘绿脱水蔬菜公司为龙头的高原夏菜生产加工企业集群,以祺华种业、隆平高科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产业集群,培育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8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四)产业链条融合化发展日趋完善。加速构建产业链、科技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体系,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其中家级*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示范社*家,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家;依托乡村生态、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重点乡村旅游项目*个,打造乡村旅游打卡点*处,培育农(牧)家乐*多家,采摘园等*家,乡村民宿*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率*%,农特产品电商交易额*亿元;创建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个、示范村*个,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个。
(五)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断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全区培育农机服务合作社*家、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家、主要农作物水肥托管服务组织*家,培育“甘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中心,创建“甘味”区域公共品牌*个、企业商标品牌*个,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达到*个,畜禽粪污、秸秆利用、废旧农膜、尾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和*%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从调研和乡镇反映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我区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区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力不强、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乡村产业发展松散随意,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例如*乡千峰骆驼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标准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经营较为粗放;二是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乡镇对乡村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产业产品雷同,缺乏个性特色,例如娃娃菜、西蓝花在*乡等地种植面积均上千亩,未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三是农业品牌竞争力还不够强,农产品生产仍以“大路货”为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水平不高,市场影响力不大,例如我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娃娃菜发往外地时贴牌为*娃娃菜对外销售等。
(二)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从各乡镇调研情况看,经营主体弱、产业链条短、融合方式简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较少,示范带动效应作用不明显。二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地初加工意识不强,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全区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家,全部以种子初加工和销售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区*%的肉牛直接以活体形式销往青海、广东等地,*%的出栏肉牛以屠宰后销售牛肉及牛肉副食品销售,分级分割、精深加工少;奶牛产业方面,本地企业实际加工量仅占生产鲜奶总量的*%,大部分以初级农产品外销,留在本地的附加值不多,例如前进牧业日产鲜奶*多吨,企业只能自己再加工销售*吨左右,剩余*多吨被四川菊乐等其他乳企再加工销售;蔬菜产业方面,精品蔬菜成品和预制菜产品少。三是产业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园区缺乏大体量、高层次项目引领,产业集聚集约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园区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园区存在设施薄弱、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三闸镇双河湾稀特果蔬产业园,因没有建设供暖设施,在冬天几乎闲置,发挥不了效益。
(三)产业富民效果不明显。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动力不足、联结不紧、作用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例如*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和蔬菜基地,只是实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流转到合作社变为了资产,每年获得的只是固定的土地入股分红收益,由于收益率低,农民增收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农民变成股民;二是村集体带动增收能力不强。一些村集体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收入来源不稳,多数依赖制种服务费和土地流转管理费,难以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村干部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实体,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为发展产业做了很多工作,却不能领取一定的报酬,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例如*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但没有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村干部未获得相应报酬,打击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产业持续发展有难度。虽然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现全面脱贫后,政府支持力度有所减弱,扶贫产业是否都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群众收入不增反降,导致群众积极性受挫,参与度不高,例如龙渠乡下堡村农特产品加工车间、*村高原夏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效益不佳,无法有效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四)乡村人才培育不系统。乡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本土人才留不住,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创业,农业从业人员多以60后、70后人员为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高素质年轻人占比较低,基层农技人员和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外来人才引不进,引进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缺乏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引进人才育不强,政策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不能调动他们积极性,难以吸引人才。全区村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存在选不出、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沿山偏远乡村青壮年大量流失,本土治理人才匮乏,选不出村干部;*等城郊乡镇村干部认为工作事务繁忙、报酬待遇低、前景出路窄,能干的人不愿留在村上;*等一些村上专职化村书记作为“外乡人”融入群众难、作为“年轻人”决策拍板难、作为“非农人”长期扎根难,遇到复杂问题打不开局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