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调研报告:乡镇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调研报告
乡镇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重点,突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厕所、污水、垃圾、风貌、庭院“五大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镇结合实际,围绕镇党委“*”工作思路,打造生态宜居,活力秀美乐育,着力解决我镇在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近期对我镇的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可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将促进农村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人居环境的
面,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抓项目建设,促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村庄。首先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建设,主要是突出民族特色和旅游环线地域特点,对旅游环线村庄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其次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公房、水冲式厕所、垃圾池,村庄美化、绿化、亮化等全覆盖。截止目前,购买垃圾车1张、垃圾箱60只,公厕维护54座,种植绿化树6000株。稳步推进四类、非四类危房改造和庭院美化等项目。在建设和管护机制方面,制定《*镇村庄保洁员工作制度》,明确村庄保洁员总则、配备要求、岗位职责、管理和考核等内容,将村庄环境卫生方面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在组织领导方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提升人居环境行动领导小组,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政府的决定部署,统筹推进全镇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各项工作,指导、协调和解决在提升城乡人居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对省州县有关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成立*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督导工作组,即时启动自检自查工作。紧扣党建引领绿美乡村建设行动主题,积极探索实施“党组织+企业+合作社”模式,在全县创新成立乡镇绿美苗木培育公司——红河绿美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从源头上推动和解决了绿美乡村建设绿植资源、管理和持效发展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一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推进工作方式方法不科学以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上热下凉”问题,特别是政府统筹水泥、砂石,由群众投工投劳开展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镇村干部热情高,群众却“等靠要”,缺乏内生动力,不愿投工投劳,出现“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路边看”等现象。
二是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污水处理差异性大,存在因地制宜误区,群众环保意识薄弱。我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不完善、水平低下问题颇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已有管网的农村多数也是雨污合流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对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存在诸多差异,有的生活污水排入明沟或暗渠,有的就近排入溪、河及池塘,还有的农户将粪便等收集作为肥料,其余的用水直接泼洒,使其自然蒸发或渗入土壤。农村污水处理过分强调并片面理解“因地制宜”,技术应用五花八门,导致生产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均形不成规模效应,不利于降低投资与运行费用。由于环境意识淡薄以及对污水治理工作认识的偏差,群众普遍认为农村生活污水不是影响当前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生活污水治理也不能给村民带来直接利益。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阻力。
三是垃圾分类体系构建滞后,治理工作不细致。由于观念认识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目前我镇部分村生活垃圾混合收运,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以及利用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各种垃圾不能完全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整体工作看似推进有序,实际则是徒有虚表。在垃圾分类上还没有凸显良好效果,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体系。虽然我镇在不断扩大垃圾统一处理,鼓励村民分类奖补,但还未形成具体的垃圾分类奖补办法。面对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的成绩,各级难免出现一些倦怠心理。下一步工作如何深化,如何抓准薄弱环节让治理工作更细致精准,如何解决垃圾斗清运不及时、非公共区域垃圾胡乱堆放等老大难问题上思考不够深入,管理缺乏耐心,直到问题被通报一次才集中解决一次。
四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总体规划相对滞后。各村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不同,反映在工作成效上差别明显。工作推进不平衡,资源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较快,村容村貌变化大;一些地处偏远、缺乏产业支撑的村庄,村周围垃圾乱倒现象依然存在,村内背街小巷污水横流、柴草乱堆乱放现象难以根治,整治工作任务艰巨。
三、对策建议
依据调研所发现的实际问题,结合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引领制,凝聚思想共识。坚持生态治理,全面促进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治理、保护、修复并重,坚决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构建“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生态格局。进一步推动成立由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乡贤能人组成的人居环境发展理事会,组织开展政策宣传、规划听证、民意征集、矛盾化解等工作,建立干群联保分片,开展“有节同过、有话共述”,推动树立“我的家乡,我建设”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建立情感共鸣,凝聚发展共识。召开群众大会,收集群众关于人居环境治理发展意见建议、需求等,进一步提升村民在人居环境治理提升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巩固和争创省级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和州级文明村成果。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把尼美和桂东片区哈尼梯田打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建成健康休闲的湿地公园,严格落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统筹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以勐甸河(乐育段)、红星水库为重点的河(湖)库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水域联合执法,保护河库区生态。强化林业基础设施,加大资源保护与监督力度,提高森林防火、公益林管护等林业资源管护能力。
二是群众评优制,推动全民参与。实行农户“门前三包”、“美丽庭院”评比,农户对自家门前、屋内进行日常保洁,对“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进行种绿护绿,利用召开“三话六学”乡村夜话、群众会的时机,由村民大会对农户的环境卫生进行评优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曝光,发放适当物质奖励,从而激发群众争优意识,切实提高群众参与绿美乡村我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