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党课/思政课主讲人:XXX
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目 录01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02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03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 的形成历史…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壹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突破了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自主创新,独立掌握了核技术和空间技术,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的伟大成功,实现了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一次伟大飞跃,奠定了国防基石,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壹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打破核垄断是开启“两弹一星”工程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但国际斗争形势更加尖锐。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多次扬言要使用核武器。1950年年底美军在朝鲜半岛遭受重创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在记者会上威胁说,“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提出,“如果并且当总统做出指示,美国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迅速可以动用原子弹的力量来打击中共”。1952年年底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朝鲜战场的将领之后不久,这些军官建议“考虑使用小型原子弹和核大炮”“封锁共产党中国大陆和攻击敌方的满洲基地”。1953年春美国秘密把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到了日本冲绳岛。面对核威胁,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核力量才能打破核垄断,实现核平衡,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
壹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壮大国防力量是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内在要求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在1955年1月15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同时,中共中央指示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工作方针。创业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与苏联沟通,力争苏联技术援助,双方共签订了6项关于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两弹”的协定。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毁约和国内经济困难给处在关键时期的原子能事业造成极大困难,中央迅速决定成立一个能够组织协调全国力量的行政权力机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从机构成立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共召开20次研究“两弹一星”的专题会议,其中前9次会议,集中解决了核武器科研、生产、试验等100多个重大问题,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顺利试爆。
壹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历史壮大国防力量是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内在要求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使命担当,推动着“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上提出“两弹一星”精神,并将它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 的科学内涵…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贰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承载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创业史,生动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凝聚了一代人的集体智慧和优良作风,是国防科技领域工作者的核心理念、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新发展,“两弹一星”精神早已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贰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贰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最具向心力的精神纽带、最具持久力的动力源泉,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面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怀抱“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远渡重洋,并在学成后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毅然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奉献毕生精力乃至生命。 据统计,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中,有19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成归国的。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便谢绝美国的优厚待遇,坚持回到祖国。 从取得理论突破,到见证核弹爆炸,再到实现“二代轻舟已过桥”,邓稼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 正是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人员,无怨无悔将热血洒在大漠深山,将个人命运融入祖国事业,才创造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壮丽史诗。
贰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制胜之道,是“两弹一星”的重要法宝,彰显了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 “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们在干旱缺水的大漠戈壁,在高寒缺氧的青海高原,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受住生命极限的考验,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聂荣臻同志曾表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路线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的最好说明”。 在艰难条件下自强、在艰苦奋斗中前进的精神品质,闪耀着光辉,永远激励后来者奋斗不止。
贰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是“两弹一星”攻关的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方法,是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两弹一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技术内容和程序,涉及化工、交通、水电、冶金、国防等诸多部门,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飞跃,靠的就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广大参研参试人员自觉服从国家大局,遵从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形成了空前的大规模协作,这种协同攻关是“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最大合力体现。 “两弹一星”研制队伍追求高、精、尖、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强大推动力量,反映了国防科研人员赶超世界先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和雄心壮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