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
【例文】“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隋朝大儒王通,曾作《止学》,以告诫世人凡事要懂得知足、知止。可见,面对欲望,我国古人有着强烈的警戒意识,止足之戒也早已成为一种独特而可贵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不断修身养性,在为人处世中规范言行。(中国纪检监察报《止足之戒》)
【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隽不疑学以从政,临事不惑,遂立名迹,终始可述。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亦其次也。
【释义】意思是,遇事知道知止知足,不贪得无厌,以此免除功名利禄、成败兴衰的牵扯。
【赏析】《道德经》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因此,过分吝惜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糟受屈辱;知道适而可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礼记·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墨子讲:“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柳宗元说:“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先哲们这些思想如出一辙,无不表达了“知止”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的确,人生旅途上“知止”,往往是规避各种风险、把握安全节奏的“刹车板”,也是防止意外冲击、加强自我保护的“保险杠”。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三个务必”,自觉把权力纳入制度的“笼子”,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管得住非分之想,守得住道德防线、廉洁底线和法纪红线,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用法】主要适用于政德修养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知足知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淡泊名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