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国资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
县深刻把握国资国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作用,引导推动国资国企积极响应当好共同富裕主力军的号召,围绕服务帮扶消薄后进村、基础产业村、典范明星村等村集体,以“国资平台兜底消薄、国企资智助力增收、国村联手共谋共营”三种模式,为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实现增收增效。上半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6.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
一、主要做法
依托国资平台,促进后进村稳定消薄。一是优质国资置换村资。从全县8个国资产业平台中甄选出最具潜力、成长性最高、收益性最稳定的平台——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孵化园,作为长期助农平台;筛选全县195个(占比76.47%)集体产业薄弱村、经营收入不稳定村、消薄短板凸显村等作为重点匹配对象。统筹2.55亿元村级抱团资金入驻,置换了原县属国有企业持有的93.36%的股权,为稳定输血奠定基础。二是政银力量补缺村资。统筹各级消薄发展资金3.7亿元,用于发展乡村振兴项目和各村收购项目。针对村级抱团资金量大、难以短期筹集的问题,由县国资中心联合县农商银行,推出“普惠金融、国资担保、基准利率”“专项消薄贷”项目,并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撬动银行资
增收达25万元。
实施国村联建,共推典范村长远发展。一是“景区+村庄”联合挖资源。将景区与典范村周边统一纳入旅游规划,打造升级成为通景公路、景区停车场、高端民宿等景区配套,以景区村庄资源联动实现客流共享。如,x景区运营公司与华埠镇金星村合作,带动周边7个村统一连片规划,完成1200宗农房确权,招引了心渡、隐乡等高端民宿入驻,带动200多户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二是“主体+客体”联合育业态。针对开发空间大的典范村,采取“国资牵头、社会引入、集体参与”合作模式。如县属国有企业与音坑乡下淤村成立汉乡旅游发展公司,负责开发艺术家基地、特产展销馆等基础业态,并导入未来农业园、果栖民宿等盈利性业态7个,上半年下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高达275.38万元。三是“国资+村资”联合投资本。针对已具备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的典范村,采取“国村出资、专业运营”模式提高典范格调与管理水平。如县属国有企业与x办桃溪村按照3:2比例联合出资4000万元,对耕读小院项目进行盘活提升,引进开元颐居专营酒店全链条管理,项目运营后为村集体带来年分红50余万元。
二、主要成效
实现村集体经济积少成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带动集体经济薄弱村。采用“售后返租、委托运营”模式,累计出售86230.54平方米厂房给367个村,村年收取租金共2100余万元。在何田、桐村、杨林三个乡镇谋划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土地流转费用完成村集体消薄16万元年,光伏项目周期25年,预计可完成400万元消薄收入。上半年,x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7亿元,同比增长6.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7.1%;100%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实现乡村产业增产扩销。大力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的同时,联农带农的能力也在逐步释放。探索成立红高粱创服中心,推动全县红高粱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6个乡镇5000余亩扩大至目前12个乡镇1万余亩,带动3000多农户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依托钱江源品牌,与马金、x等10个乡镇23个村18个种植养殖主体签订兜底收购协议,签约13644亩,涵盖蔬果粮茶产业,清水鱼养殖等,帮助农户种养增收。
实现村庄经营从有到优。在景区、民宿、乡村旅游项目上挖掘合作,扩大典范村优势竞争力。带动金星村周边7个村成立“金色党建联盟”,形成党建+培训、党建+旅游精品线路。成立汉乡旅游发展公司,整合百里金溪画廊沿线水岸资源,统一发展水岸旅游、生态农业、文创产品等27个新业态,助推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经验启示
创新组织架构,着力破解平台难建问题。针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人才、缺资金、缺平台等现状,创新成立县级、乡镇国资公司和村集体公司,统筹村级消薄发展资金,撬动“普惠金融、国资担保、基准利率”“专项消薄贷”等专项贷款,抱团入驻优质国资助农平台,解决村集体经济平台难建的问题。
强化多方合作,着力破解产业难兴问题。针对农村产业小而散、村集体垫资能力弱等问题,充分发挥国资国企优势,建立“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实体+农户”联结机制,选派县属国企优秀人才下挂,整合农村资源,谋划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体量,并建立国资国企和乡镇捆绑考核机制,有效解决产业难兴的问题。
用好市场手段,着力破解效益不佳问题。针对乡村经营管理不专业、运营难等问题,探索从“发展村庄”到“经营村庄”的理念创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现有项目进行盘活提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为村集体分红创收,促进国企、村企、民企“三企互动”,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