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每日5题(2024年12月4日)
1.(言语)人类为了逃避自然的严酷无情,建立了城市,却又为城市的喧闹所禁锢,渴望回到自然。人类对于自身某些粗鲁的特征感到羞耻和厌恶,于是做出种种努力,要逃避这种本性,整容、遮羞都属于这种逃避。我们为了逃避心灵的蒙蔽与混沌,发明了科学,但是,当现代科学发展得如此纤细,如此丰富,将触角延伸到所有的角落,承诺揭开所有隐藏的神秘性时,我们又觉得,科学所创造的这个安全、有序的世界有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闷气氛。于是,我们再次怀念起以往主宰我们命运的自然,期待冥冥之中某种神秘力量的介入,以及它所带来的夸张、戏剧性与命运感。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分析了人类在社会中的逃避心理
B.剖析了人类逃避心理的转变过程
C.描写了人类真实的逃避心理感受
D.总结了人类面临的主要逃避对象
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句列举了城市建设的例子,证明了第二分句的观点——人类对于自身某些粗鲁的特征感到羞耻和厌恶,于是做出种种努力,要逃避这种本性。后文列举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故文段为分总分行文结构,重点句为文段第二句。对应选项,A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B项,“转变过程”文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心理感受”为论证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逃避对象”为举例论证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2.(言语)随着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背景——随着技术进步,政府执政舆论环境发生变化,接着对这种舆论环境的变化具体阐述,并指出这些情况会导致政府的舆论压力加大,最后通过“因此”引出文段重点,强调政府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采取新方式应对。即文段主要表达政府在面对舆论环境的变化时要转变应对方式,对应选项,A项与文段重点表述一致,当选。B项,文段并未论述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方式,只是说需要转变,排除;C项,原因非重点,文段意在强调对策,排除;D项,“通讯技术”非重点,文段强调政府转变应对方式,排除。
3.(言语)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为了确保农民享有土地上的“恒产”,我国民法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问题。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没有将其明确为物权,《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将承包权明确为物权,《物权法》将土地承包权确定为物权,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段文字论述的是()。
A.物权法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法
B.我国现有法律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C.我国现有法律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方面仍有棘手的问题
D.我国现有法律难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物权法》可弥补其不足
答案:D
解析:
文段前两句引入话题,介绍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必要性,紧接着提出问题,即现有法律不能有效保护土地承包权,最后提出对策即将其纳入《物权法》会弥补这一不足。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为尾句对策。对应选项,D项契合文段对策且提及前文问题,概括全面,当选。A项,“基本法”无中生有,排除;B项,“稳定性”无中生有,排除;C项,属于问题项表述,非重点,排除。
4.(言语)发生在印度洋上的地震和海啸,再次让人类领教了大自然的威力。尽管我国的海区外岸有很多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了一道抵抗海啸的天然屏障,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我国由于距离海岸很远,有时深海发生的地震没有直接给我国造成损失,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海啸波可以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在海洋中长距离传播,形成儿十米高的涌浪。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论点是()。
A.地震和海啸警示世人瞩目深海大洋
B.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警示我国要加快深海大洋研究
C.地震引起的海啸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
D.自然灾害是残酷无情的
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以印度洋为例指出地震和海啸的破坏性极强,紧接着通过“尽管……但”引导转折,提出观点,即我国要居安思危,最后以地震引发的海啸为例论述我国面临的自然隐患。因此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为中间观点,讲述我国需要居安思危、保持警醒。对应选项,B项为契合文段重点的对策,当选。A项,“世人”扩大范围,文段仅提及我国,排除;C项,属于后文举例论证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偏离文段主体“我国”,且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自然灾害的特点,排除。
5.(言语)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A.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B.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D.我们既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
答案:D
解析:
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引入话题,介绍学校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渠道,紧接着提出观点,即学习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后文以科学家的知识为例论证前文观点。因此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为中间观点。对应选项,D项属于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文段提及的是学习知识的来源为学校和实践,而非认识,表述错误,排除;B项,“书本知识不可靠”无中生有,排除;C项,“不可能”与“没有必要”表述绝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