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通过调研,对照新形势下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求,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基层党组织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基层治理要以党建为引领,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一、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存在的困境
通过对**市基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及支委委员与党建专干各20名进行抽样调查,对全市1290名普通党员发放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受访党员普遍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方面工作满意率达76.5%,党员干部在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方面等群众认可度达95%。但问卷调查结果也凸显一些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对党建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社会基层单位中的政治核心,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党的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民主活动会开展不经常,民主管理、协商管理混乱等现象仍有存在。二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不明显。部分社区党组织抓党建与抓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工作“两张皮”,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缺乏利益联结、工作联动。
队伍稳定性差。一些社区公岗人员、聘用人员只把社区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没有作为一份为民服务事业来对待,一旦有新的岗位说走就走,辞职率较高。三是对基层党员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存在浮于表面,学习不深、研究不细,流于形式,限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解读文件。四是党员教育形式传统单一,理论学习大多采用传统的老办法,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探索得不够。
二、**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
以党建引领**市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市顺应社会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是对首府基层治理模式的改造和现有治理体系结构的重塑。要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有机结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同投入社会建设、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社会治理成果。
(一)党建+治安,为安全护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影响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总目标视野下,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就如社区基层党建的一体两翼只有平衡发展,有序推进,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社区依靠“党建+治安”网格一体化作战平台,协调推进“三张网”闭合循环运行的区域性防范体系。以达坂城区西沟乡为例,一是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研究制定《西沟乡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三年实施方案》《西沟乡市域社会治理1+6工作实施方案》《西沟乡五治委员会工作方案》,以文件要求指导实践。同时,对照上级多次下发的工作指引,逐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到人,并制定责任分解方案,根据市区两级督导组多次检查指导情况对档案材料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二是抓好防范养老诈骗宣传和防范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充分发挥各村(社区)、便民警务站主观能动性,利用每周一升国旗、周三巴扎市场及每日走访入户,由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开展入户宣传500户820人次,发放宣传单1200余张、悬挂横幅10条,累计制作宣传展板8块。
(二)党建+服务,为民心搭桥。社区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群众服务的直接责任,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开展活动、推进工作、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细胞”,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通过服务提高党在基层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凝聚力,为党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提高“高度”、拓宽“广度”、富有“温度”,以服务为纽带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以**区碱泉东社区为例,社区多措并举激发城市基层党建“细胞”活力,努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是以“党建阵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治理领导力。社区党委针对突出问题,打破固有的“封闭空间”定性思维定式,以功能效用和动态活动为出发点,从硬件着手,让社区在发挥基层治理过程中有“高度”,着力打造党群服务中心1600平方米,实现“组织管理、党群活动、政务服务、信息平台、成果展示”的“五大”功能定位,真正实现了“党群一体共建、组织一体设置、工作一体谋划、制度一体落实、活动一体开展”的目标,有效地把党员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以“特色活动”为支撑,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社区针对辖区居民特点,做到为民服务有思想、有内容、有形式,从老年人居家养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从“六点半课堂”到技能培训中心,从志愿者之家到幸福理发店、幸福食堂等特色服务,社区基层党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复合性、折叠式、开发性和公共性相融合的服务模式,让社区在发挥基层治理过程中有“广度”,切实起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目的。通过特色为民服务,不断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延伸到党员群众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娱乐圈,有效促进基层组织提档升级和党建工作延伸拓展,持续释放基层治理在社会治理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三是以“品牌服务”为亮点,释放暖心感召力。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实施品牌服务,创新服务载体,让社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有“温度”,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为民服务的温馨家园。通过“一二三四五”群众工作法,即一站式服务(小区物业服务站)、两种机制保障(监督机制、投诉机制)、三微服务平台(“微心愿”“微课堂”“微服务”)、“四送四帮”(四送:生活送祝福、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亡故送哀思;四帮:帮助弱势人群、老年人群、失业人群、重点人群)、“五义服务站”(义演、义送、义诊、义剪、义卖),做到对接新形势所需,对接党员群众所想,对接党员群众所盼,让广大党员群众处处感受到党组织在身边,经常享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三)党建+团结,为和谐领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进入新时代,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要靠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切实搭建起民心与初心的桥梁,绘好党群“同心圆”。因此,要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覆盖至基层单位、社区乡村、偏远处所、边境地区、重点人员群体等,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安全体系构建等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社区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以两三个人“唠唠嗑”、三五分钟“解解烦”、闲暇间隙“鼓鼓劲”的民族团结群众交流法,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互助活动。一是常态化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效果好。以米东区为例,全区7800名干部职工全面开展结对认亲的全覆盖,其中包括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和一般干部职工,累计走访基层群众达12.6万余户,开展各类“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达2万多场次,受众达50多万人次,各族干部群众与结亲对象谈心、思想帮扶累计达8万多人次,以此类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为社会经济发展与长期稳定增强了向心力。二是丰富宣传载体,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社会氛围浓。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宣传载体。发挥短视频、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媒体精准“滴灌式”宣传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两微一端”“零距离”等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专栏,通过楼宇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族宗教知识、党的基础理论、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生活百科等内容。图文并茂展现出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大好局面。三是积极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创建成效显著。以米东区为例,创建并命名**市民族团结示范片区管委会(乡镇)的就达9个、社区(村)更多达96个、民族团结之家高达156个、民族团结大院(小区)252个,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已经嵌入到群众居住、教育、生产、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委以社区大党委为统筹,自上而下提升社会组织力,争做“五种人”活动,即开诚相见做真心人、肝胆相照做放心人、见微知著做细心人、将心比心做知心人、守望相助做暖心人。在组织中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以社区各类服务开展为平台,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实现基层组织改革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