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和思想根基,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与艰苦奋斗精神。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能够为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
革命文化以可感可悟的方式进入思政课堂之中
在思政课教学中,革命文化的力量根基作用一般通过能够承载革命文化和精神的具体载体、事例、案例等体现。革命文物、革命故事、红色歌曲、英雄人物等作为革命文化的集中表达,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文化力量支撑。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承载。“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新中国第一面国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这些革命文物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形象。正是这些物质的载体,让抽象的革命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的实物依托,让革命文化以可视可感的面貌进入思政课堂之中。
革命故事是革命文化的血脉赓续。革命故事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生动叙述,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半条被子”“飞夺泸定桥”等革命故事真实记载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展现的人民性、斗争性和实践性,并以可讲可悟的方式进入思政课堂之中。
革命歌曲是革命文化的文艺表达。革命歌曲往往诞生于特定时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记载了党的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独特感染力。《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等,耳熟能详的旋律背后是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着先进思想、价值追求和坚韧精神,通过展示和传唱革命歌曲,音乐中的革命力量得以全面展现,以可听可唱的方式进入思政课堂之中。
英雄人物是革命文化的精神坐标。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革命英雄及其生动事迹背后,是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彰显,展示了革命先烈理想远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凝聚民族情感、弘扬先进精神的闪亮坐标,兼具示范和引领的双重作用,并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进入思政课堂之中。
革命文化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
坚守教学内容之正。引导学生准确、系统学习革命文化相关知识和原理。借助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党的诞生地”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基本掌握,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纵深中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和精神底色。
坚守教学立场之正。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善用革命文化资源讲好党史国史内容,培养青年学生的历史思维,传承革命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
坚守教学规律之正。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弘扬革命文化精神。革命文化反映思政课的价值主旨,契合思政课的精神品质。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活水源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的创新之路
创新革命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展现形式。结合思政课不同课程属性、章节内容以及重难点问题,挖掘好、利用好、发挥好革命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故事背后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汲取革命力量与革命智慧。例如,可以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某一历史事件,选取经典革命故事和革命歌曲,通过问题导向、互动交流、情景再现、专题研讨等教学方法,使革命文化生动深刻地融入课堂,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创新革命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融入方式。运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如小视频、3D地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交互体验技术,构建多维红色育人阵地,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红色思政课教育教学场景。通过建立红色文化主题虚拟仿真空间、线上红色革命场馆等平台,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地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效果。
创新革命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嵌入渠道。善用“大思政课”建设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作用,通过革命遗址考察、革命场馆参观等方式,最大化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学思用结合中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认识,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引进来”。思政课教师还可邀请英雄模范人物、革命先烈后代、革命文化研究专家、党史文博工作人员等进校授课,将革命纪念馆这一场所转变为学校思政课程的延伸平台,把纪念馆内蕴含的深厚文化财富转化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益成分,共同打造一个协作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秦凯丰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