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维度科学内涵四个误区金融抓手
目录123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的四个误区抓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关键点
前 言2023年9月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宏伟的发展蓝图。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进行系统阐释;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前这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前进的方向,也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 科学内涵01
十八世纪末,英国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纺织、采矿、冶金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机器替代部分手工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大量劳动人口涌入城市,为工厂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调整
第一次工业革命进步性局限性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机械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生产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动力和资源的分布不均、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等问题。 生产组织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以及钢铁、化学等行业迅速发展。电力和新型通讯技术的应用形成卡特尔等一系列垄断组织,这些组织通过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垄断,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贫困、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方都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步性局限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电气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崛起,促进大规模生产陆续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在同质化和产量方面均实现大幅提高。生产的可持续性面临复杂挑战。传统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全球化趋势使生产和市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产业融合转型成为新的趋势,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竞争和社会福利挑战,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逐渐加大,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人类社会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以生产制造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新的生产方式由传统大批量生产转为个性化定制和分散化的就地生产,由工厂生产转向灵活包容的社会化生产。新的组织方式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组织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显著,产业集群虚拟化逐渐成为新的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革命,其核心价值在于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紧密结合,传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管理模式、商业模式 进一步创新推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进一步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频繁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度互联互通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持续增加 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形成的全新的、高效的生产力。2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对未来的引领,既继承了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的精神,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以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为内驱,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引领,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品质的全新生产业态。
新质生产力理念目标传统生产力强调高质量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性需要 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绿色可持续侧重于各地区支柱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注人的基础性需要 往往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以及较多的环境问题
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传统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强调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优化多种生产要素组合,关注要素质量 力图实现边际成本的递减 追求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定制化的服务仅关注各行业的融合 组合传统生产要素 边际成本递增 同质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产业影响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契合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继而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必将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愈发交织,我们更加强调稳定性、灵活性的统一,更加强调经济的韧性,不仅包括企业的微观韧性,还包括宏观经济的韧性。
新质生产力社会影响传统生产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凭借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将环境污染视作经济发展的成本,甚至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阵痛” 资源消耗大 环境污染严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认识不断演进,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 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956年1月, 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同志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鲜明提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毛泽东同志在闭幕大会上指出,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人才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56年1月, 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1957年, 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强调:“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