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化“三大改革” 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时代新征程,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今天,我以“深化‘三大改革’ 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为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的战略抉择。当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深刻变革期,未来几十年里全球科技创新将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从而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这既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可能是导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必须要积极参与并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这标志着我
术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四是通过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就是中央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这些改革将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高速发展,如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旧的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减弱,亟须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新的产业形成或新的生产方法创新运用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生产边界的拓展,包括推出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形成新的组织等。生产边界的拓展将带来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类别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性、先导性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一,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创造出更高效率的生产力水平,创新驱动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第二,协调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问题,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我国综合协调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多可能性。第三,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外在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生产效能的提升,将助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用更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四,开放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与此同时,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也将推动我国进一步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第五,共享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新质生产力引致新的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动共建共享,增进人民福祉。
(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防范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战略性调整,也是我国解决国内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政策核心在于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挖掘内需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国内容量、能力和需求,同时坚定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将国内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化当中,实现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一)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这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更表现为新兴技术涌现速度和技术路线突变频率显著加快。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成绩斐然,有效提升了我国生产力水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技术加速涌现,不同技术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既有技术路线随时可能因其他技术路线的“突变式”进步而被颠覆。这给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全新机遇。
(二)要素创新性配置。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要素性质和要素结构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要素质态发生转变。新型劳动者是能够适应现代先进技术和装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性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以软件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有别于传统以硬件和装备为主的劳动资料,软件与硬件的结合能够形成产业发展新的生态,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另一方面,要素组合实现跃升。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新质要素和传统要素的结合方式,正在从以传统要素为主、新质要素为补充,向以新质要素为中心的优化组合跃升,结构性提升了要素组合的效能。值得关注的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能够有力推动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跃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三)发展方式深度转型。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是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型。一是加快智能化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生产函数,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的深刻变革,不仅极大拓展了新的增长空间,也是我国最有可能形成新比较优势的重要领域。二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动融合化发展。随着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化既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提升产业体系效能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