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2
2.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4
3.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6
4.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9
倡廉的表现。通过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加大对奢侈浪费行为的惩处力度,通过移风易俗,引导党员干部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过紧日子既要靠党政机关讲政治讲规矩自律,还需要监督检查部门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加强他律。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责定位,加强与审计、巡察、财政等单位的密切配合,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贯通协同,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落细落实。同时要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紧盯资产租金收缴、公房管理、机关食堂餐饮浪费及公车管理等重点领域,精准监督和开展专项治理,以有力监督促进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落实好过紧日子的要求,把财力用在实处、关键处,推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蔚然成风。
淬炼“过紧日子”的过硬作风。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当作修身养德、历练党性的磨刀石,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勤俭节约的组织者、宣传者、示范者,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让“过紧日子”成为习惯、变成常态,以“简朴勤廉为民”的实际行动,凝聚力量,造福于民。
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是手段,让群众奔“好日子”才是目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形成习惯”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过“紧日子”,真正把“钢用在刀刃上,钱花在关键处”。
“过紧日子”要“紧”在思想上。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过紧日子”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中,始终牢记革命岁月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系列革命先辈“翻雪山,过草地,住窑洞”“过紧日子”的曾经,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平时工作中比里子不比面子,比实效不比口号,比作风不比作派,要坚决杜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事业观、生活观和价值观,从生活小事、工作细节入手,养成“过紧日子”的良好习惯,将“过紧日子”的思想落到实处,把“过紧日子”的思想践行并延续下去。
“过紧日子”要“紧”在行动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责任,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过紧日子”的作为自身建设的良好习惯,主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珍惜每一粒粮食,让“过紧日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5岁的“xx儿女”樊锦诗在xx工作整整60年,她用“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不断鞭策我们要学会“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坦然“过紧日子”。党员干部要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融入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之中,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为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个人的美好生活汇聚起更强的动能。
“过紧日子”要“紧”在作风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党员干部的作风连着党风,党风好坏关系人心向背;党员干部的作风连着纪律,纪律松紧关系干部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断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以实事求是、迎难而上的韧劲,主动迎接挑战新形势、新变化,要继承发扬前辈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积蓄能量爬坡过坎,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严格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以忠党、爱党、忧党的心态,强化党性,锤炼作风,真正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以“简朴勤廉为民”的实际行动,凝聚力量,造福于民。
在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材料
xx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习惯过紧日子”;近日财政部印又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赓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多次提到过紧日子的思想。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
“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到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后继续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共产党人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把过紧日子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过紧日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而我们所提倡的“过紧日子”并非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一道具有实际意义的加减乘除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干部还不那么习惯,有的地方过紧日子的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面上的奢侈没有了,但内里的浪费还存在;形式上的合规有了,但花钱的绩效存疑。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要少花钱也要会花钱,学会花小钱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紧日子”里见真章。
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体现到具体实际行动中。勤俭节约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见成效,在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比如,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铺张、不浪费;粽子、月饼、大闸蟹等一度被“天价”异化的食品被叫停,走回了“亲民”路线;聚会适度消费,剩菜剩饭打包带走,崇清尚俭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新风新貌扑面而来,成为勤俭节约的思想深入人心、融入实践的生动写照。大家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日常生活严起,把优良作风弘扬开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定能成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