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发展竹产业情况汇报
*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振兴发展竹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的“一号工程”来抓,坚持“稳定面积、提升基地,培育主体、加工升级,业态融合、品牌打造”,*年,建成竹类资源成片面积10万亩,实现竹产业产值12亿元。力争到*年,全区竹林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产值22亿元,着力把竹产业打造成为继白酒、早茶之后又一张金字招牌。
一、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布局突出“小而精”
明确“高品质竹产品生产区和精深加工区”发展定位,高起点编制了《区竹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区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主要在搞加工、建基地、创品牌、强市场等方面着力,明晰从竹林保护、基地建设、产业培育再到竹资源研发、体制机制培育的竹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打造“一线一园一宫”现代竹产业格局(“一线”即宜长兴百里翠竹风景线、“一园”即*·长江工业园区现代竹产业园、“一宫”即李庄影视城竹皇宫)。一是建设最美“竹景观”。大力实施“宜长兴百里翠竹风景线”示范行动,依托“宜长兴”胡坝村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了百里翠竹生态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力争到*年新增竹林面积5万亩,建成竹生态、竹文化、竹旅游等竹民俗特色村3个。二是筑牢最绿“竹屏障”。以打造“长江生态第一城”为目标,加强生态保育和建设,实施了城乡植竹造林工程,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
设。推进竹产品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提升有正竹笋、竹燕窝等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做优现代竹产业园区。以宜长线竹产业发展带为重点,发展了慈黄竹、雷竹、绿竹等食用竹类品种,提升了竹林基地综合效益。发展林竹立体循环生态种养,在宋家镇胡坝村创新“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产业大户”模式组建了共和专合社,建设1000亩“雷竹+红菇”脱贫攻坚竹笋产业基地,首批60亩红菇亩产4000斤以上,年收益*万元,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建设竹林科技示范园区,抓好竹子良种培育,规范化统一开展防治病虫害,竹苗成活率、竹笋产出率分别提高了96%、95%。三是做活竹生态旅游。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工程,重点推进了云辰乔木景观百竹产业园、明威竹林马拉松赛事基地、钩尖江湖四海钓鱼频道实训基地等建设,打造一批集竹生态、竹观光、竹餐饮、竹体验等为一体的AA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竹生态旅游与教育、文化、康养等融合发展。
三、坚持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力求“新而活”
突出理念创新、完善机制、理顺体制,构建利益联结、产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竹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推进竹子培育向竹林开发的理念转变,推进竹加工向竹旅融合的市场转型,推进林农竹农向竹工竹商身份转换,从而推动了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竹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创新企业联动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政策性资金的“推力作用”和社会资本的“主体作用”,对引入园区的企业,采取领导干部联系、区级部门联系、专合组织联系、园区农户联系“四联”机制,实现对园区企业政策、资金、市场、人力等联动扶持,形成了“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的农商互联、互利共赢的良好市场环境。目前,竹产业加工园实现竹笋年加工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整合示范项目进园区、财政资金量化试点进园区、返乡人员创新创业进园区,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合作经营关系,引导农民以林权作股份,建立林权股份合作社或发展公司,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平时务工、年底分红,增强了农民抱团发展和抗风险能力。目前,已组建林权股份合作社3个,发展公司3家,合作经营面积1.2万余亩,户均增收715元,增幅10.1%。三是创新产业联动机制。在做大做强一产、二产的同时,积极做优做活三产,实现了“挖笋伐竹、精深加工、竹文化游”一二三产联动、价值互动和品牌共享,让竹产业实现从卖竹、卖笋到“卖风景”“卖生态”转变,从卖资源、卖产品到卖“工艺”、卖“品牌”转变。围绕体验采摘、游览观光、垂钓实训、竹产业联盟冻库等产业联动发展,已建成3条特色竹旅融合产业带,年综合产值近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