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吾心是否有主,说到底是对把握自我能力的检验、是对人生定力的考验。这种能力和定力不是天生的,也不会随着年龄和党龄增长而自然提升。一方面,需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标准要求自己,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拒腐定力。(中国纪检监察报《吾心有主》)
【典故】出自南宋佚名《名贤集》,寸心不昧,万法皆明。明中施舍,暗中填还。
【释义】意思是,只要内心清净无染,就能够洞悉世间万物的真理。
【赏析】古人讲,“为官之义在于明法”,阐明了为官从政的要义。东晋吴隐之坚信“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所以在上任途中敢饮贪泉水。元朝许衡自问“梨无主,而吾心独无主乎?”所以不为路旁之梨所动。心中筑起遵规守法的长城,就不难抵御贪欲的洪水。不明法不足以正纪纲,无纪纲就不能护公正,“明法”才可以去贪昧、养情操、守底线。“明法”是领导干部立身处世、为政一方的基本原则,只有将党纪国法内化为心中的“戒尺”,秉公办事、依法行事才能真正上升为规范,法治信仰才能从坐而论道变为起而行之。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为官者以老实的态度,坚持做到“寸心不昧”,换来“万法皆明”,使朝野上下风气清、法度明、纲纪正,大治之势也就容易实现了。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干部秉公办事,执法严明,哪里的正气就会持续上升。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用法】主要适用于工作部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秉公办事、不谋私利,执法公正、不徇私情,营造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