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四川省剑阁县如何走好生态文明之路
2024年3月15日,一位81岁的美国老太太贾和普,又一次来到四川剑阁,开启了她的第24次蜀道之行。对她来说,“行走于古蜀道,就像穿越到唐代,这对我有很大吸引力。我和唐代的人经过了同一棵树。”大学时代的贾和普,曾因沉醉于一幅《明皇幸蜀图》而萌发了来中国寻找古蜀道的想法。2001年,她在剑阁当地向导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古人于蜀道植柏,植柏护柏的传统在这里世代相传并发扬光大。这些年来,她真实感受到了中国城乡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环境的爱护,她把所见所闻分享给亲朋好友,建立了网站,写了一本书,还在朋友帮助下拍摄了关于古蜀道的纪录片,吸引了众多外国朋友加入她的蜀道行。2015年,贾和普在蜀道翠云廊种下了一株柏树苗,如今小树苗已经渐渐长大。今年,她和美国的朋友们又一起种下了两株柏树苗,并相约明年再相会。“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因蜀道古树而走进中国,开始认识中国。
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初夏的蜀道翠云廊,万木葱绿,生机勃勃,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皆是跨越千年的古柏,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剑门路,崎岖
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剑阁将古柏的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定了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将古柏数量及生长状况等作为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的重要内容并纳入自然资源审计范围。2012年以来,剑阁已完成县长离任交接2次,乡(镇)长离任交接20余次。今年2月,汉阳镇、柳沟镇、姚家镇原任和现任镇党委书记集中完成离任“交树交印”。
“离任交接不再是简单统计数量变化,而是更注重责任辖区内古柏的综合状态。”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介绍,剑阁县古柏离任交接实现由“交数”向“交树”转变,离任交接涉及范围也在扩大,从过去的县长离任交接扩大到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书记主任、村民小组长、林业局局长、乡镇林业站站长、护林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古柏保护责任体系。
实际上,剑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的名木古树保护方案。他们按照《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和《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系统谋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确保古柏健康可持续生长前提下,大力实施蜀道古柏保护利用工程,坚持“一树一档”智慧管理,坚持“一树一人”落实责任,坚持“一树一策”科学养护。同时,按照“系统化、专业化、智慧化、法治化、可持续化”保护思路,实施一批打基础、重引领、抓关键、利长远的古柏保护“九件大事”,构筑起强有力的蜀道古柏保护网。
在采访中,剑阁县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向我们说起“国道两次为古柏让路”的故事。国道108线是剑阁县的交通要道,也是北上出川的重要通道,但因为它曾穿越翠云廊的核心景点,且路旁有多棵古柏,为了防止来往货车剐蹭到古树,剑阁县决定为树挪路。2009年,国道108线翠云廊改线项目实施,国道向外平移300余米。2012年,国道108线剑阁县境下寺至普安段公路新改建工程开工建设,改线后的国道绕过翠云廊,给古树们创造了一片宁静的世界。
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制度和法治的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剑阁联合“四市五地”(广元剑阁、广元昭化、绵阳梓潼、南充阆中、巴中南江)建立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构建“司法合作、区域同管、县乡共治”的司法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植柏、育柏、护柏等各项绿色公益行动。依托“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移植、采伐、毁坏、售卖古树名木以及破坏古树名木生存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
世代共同守护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
2023年底,剑阁县马道院内发现了一块《禁戒碑》,碑文记载着清朝时当地人保护古柏的真实事迹,一位乡民半夜私自偷伐当地柏树两株,于是激怒嘉陵江东、西两岸六姓乡民在马道院内理论,最后立下乡规民约三条:一是偷伐树木者处罚请乡民观看大戏二本;二是进入山林擅自砍伐柴草者处罚请乡民观看灯影(皮影)一本;三是如马道院住持无故砍伐树木变卖情况,同样要受到前一、二条处罚规定。简短的碑文记载着乡规民约中“相禁剪伐”的内容,爱护古树早已内化为当地百姓的行动自觉。古道、古树和人家相依相伴,相生相长。
刘建林是剑阁县汉阳镇人,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蜀道古柏旁。1995年,因村集体农田水利建设,有人建议开采七里村在蜀道古柏旁的石头作为石材,刘建林的母亲就和乡亲们分析:“如果这块石头被开采,这条古道就会滑坡、塌方、断道,那旁边这几棵古柏也不能存活了。”在她的建议下,村里在别处开采了石料,从而维护了蜀道古柏的安全。在母亲的影响下,刘建林从小就知道古树名木要珍惜和爱护。2021年3月,刘建林散步时发现,为了车辆通行方便,村民把村道和蜀道相连的排水沟填埋了。如果不及时疏通该排水沟,到了雨季,这段蜀道便会被山洪冲毁,就会严重威胁到旁边两棵古柏的生存环境。刘建林自己出资请挖掘机清理渠道,购买并埋设水泥涵管。他的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蜀道古柏,还方便了乡邻出行,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在剑阁,有一个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群体——护林员,他们既是“树木医生”,又是古树保护的宣讲员,是古树名木保护背后的“无名英雄”。赵明是剑阁县汉阳镇七里村的一名护林员,他分管140多棵古树,这里每一棵树的编号、名字、年龄等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树,包括隐患排查、病虫防治、生长观察等。一遇到刮风下雨,他一颗心就揪着,骑着车就往古树林赶,看看古树有没有受到损伤,如果有落枝他就要第一时间反馈给林业局。春节时老伴劝他一起去成都打工,他不去。“我现在做的事情虽然收入不高,但很有意思,很充实。父亲走了,我看着这些陪着我长大的古柏就像父亲还在我身边一样。”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古树林旅游,他说,“感到比自己出名了还自豪。”
现在的剑阁,有千千万万个像刘建林、赵明一样用心守护古树的普通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翠云廊古树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并非一朝一代、一日之功、一人之力,靠的是时间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剑阁考察时指出的:“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科技加持为古柏保驾护航
古柏树龄长、脆性大,面临着虫害、火灾、水土流失、自然衰老等问题。翠云廊古柏最高树龄达到2300年,平均树龄为1050年,如何用科学方法增强古树的保护效果成为时代命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运用,有助于准确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为及时研判、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