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委要求,现将区2024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意识形态总体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一是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对意识形态工作实行“三级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述廉述职评议等内容,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持续强化"一岗双责",牢牢压实压紧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三是定期召开区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析研判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及时研究重大舆情、重要情况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做出安排部署。对全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预警,不断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5次,邀请专家学者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等6次。二是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组织开展了集中研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三是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组织各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全区处级领导干部共计撰写心得体会75篇、开展专题调研95项,切实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区党员开展了“学习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建设新x区”主题党日活动31次,先后组织开展了“回顾百年党史”、“唱响红色歌曲”、“观影学史”等系列特色活动。二是创新宣传方式。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作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通过街景工程、灯箱展板、文化墙、海报展架等传统方式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新媒体,全面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和社会氛围。三是丰富教育载体。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刊发原创
一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严把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关口,督促党员干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不懈抓好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二是防范西方错误思想影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和辨识能力,从而在保持开放态度的同时,有效筛选和抵御外来的不良影响。
(四)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是坚持“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强化底线思维,保持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决心意志,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领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优化境外媒体投资管理,加强与主要新闻机构的合作交流,构建对外宣传全新格局。
(五)宣传方式和手段有待创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全新的传播形态和传播理念,这对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是掌握新形势下宣传规律。切实转变理念思路方法,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特点规律,把采用新技术作为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二是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有新,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抓住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
一是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全年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完善落实常态化学习机制及跟进学习制度。二是继续加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组织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交流会暨集中学习培训活动。持续深化"百名干部百场党课"活动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站等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三是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思潮。四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管理。
一是完善舆情实时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舆情实时监测机制,加强舆情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引导。二是提升舆情管理能力。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舆情分析和处理的专业能力,以更好地掌握舆论导向。三是强化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威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四是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加强舆情应对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处理突发舆情事件。
(三)深化意识形态领域改革创新。
一是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互动性强的理论学习平台,使党的理论更加生动、接地气,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优化宣传内容生产机制。建立跨部门协作的内容生产团队,集思广益,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宣传精品。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多语种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准确传达国家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深化意识形态教育实践。
一是继续深化“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确保党的二是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二是创新宣传方式,结合新时代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提高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意识形态教育项目和内容。四是加大对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投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五)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二是深化理论研究和宣传解读。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传解读,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强化成效评估。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定期分析研判工作成效,及时调整优化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高效的执行。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