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街道立足基层,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围绕小街道如何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挖掘资源,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探索大思政、大文化、大国防的有效路径,努力开创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以理服人,把“大思政”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也是基层打造思政大课的根本遵循。围绕“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主要做实“三个课堂”,即红色音乐情境课堂、融媒平台云上课堂、生动鲜活文艺课堂。线下阵地少,我们就向线上拓展,不断提高理论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创新“党课+x”多元化思政教学案例。一是“音乐+党课”,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撤县建区”30周年走过的光辉岁月,以“不忘初心,嘉速蝶变”为主题,以音乐党课为载体,将情景党课与原创音乐会有机融合,放歌新征程,礼赞新时代。邀请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宣讲员、中共一大会址的讲解员、区委党校的讲师、百姓宣讲团的成员走进街道,以音乐+党课的情景化方式演绎《红旗颂》《筑梦**》等不同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和原创音乐作品,讲述各个时期的红色故事,同时录制成视频课程走进社区、学校、商圈、企业等;二是“曲艺+党课,不断挖掘辖区文化人才,为理论大众化宣讲创作《鸟叔》《双拥之城》等相声作品,传承弘扬建党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步道+党课”,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在小区周边的沿河步道规划建设了首条党员教育“有声”步道——“听见党史、遇见新成”,把200多节“精品”思政课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基层群众的理论视野“阔起来”、政治眼光“亮起来”;
系”和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具有新成特色的地方历史课、民居建筑课、优秀家风课“三节课”。秀野堂是民国时期由浦氏家族建造的一所江南建筑特色的民居,其所代表的秀野文化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清时期。修缮后,在原有的古建筑周边,建设秀野园、秀野台,拓展文化空间,可与“我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秀舞台”“阅空间”等。注入新生力量,增添文化自信。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秀野”文化品牌。一是文化IP开发,街道设计开发带有文化内涵的IP人物形象和一系列的秀野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研学课程,打造本土文化思政课,唤醒新成人的精神之魂。二是打造文化节展。每年5月街道开展长三角江南秀野文化月活动,期间推出学术研讨、书画展示、非遗体验等“文化大餐”,吸引更多的青少年、青年群体走进秀野堂,深入了解秀野文化感受传 统文化魅力。此外,街道还打造“24节气”本土文化,挖掘 24节气本土美食,设立绘本课堂,开设“小新学古诗”品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以德育人,把“大国防”建强建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街道以“培育家国情怀、唤醒时代担当”为主旨,打造红色文化阵地,通过不同形式的生动载体,引导党员群众树立爱家爱国信念,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精神血脉,特别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报国强国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建强国防园地。2023年起,街道以“筑梦强国向复兴”为主题,将大国防概念植于心、践于行,辖区内原有的成人学校搬迁后,重新设计规划,打造一个紧邻社区的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全市首个街道国防教育园地,设置常态化国防思政课。园地设计“军强国安”“筑牢后盾”“厉兵秣马”三大板块,设立“国防基石”“国防与我”“防空演练”“国防大讲堂”“小小练兵场”等七大互动区。园地的建设,不仅为社区的年长者提供了在家门口参与了解学习国防教育知识的便利,也为在校学生、预征青年、机关企事业的党团员增添了更为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讲活国防故事。一是让退伍老兵讲。街道通过采访身边的退役老兵,鼓舞有志青年积蓄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二是让学生讲。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倡议,学习革命先烈,让英雄精神在青年一代绽放新时代光芒。三是让宣传团讲。为让国防知识深入人心,街道建立国防讲解志愿者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讲好基层思政课。开设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街道连续三年获得**区全民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一等奖、**市全民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